中移动(941.HK)和腾讯(700.HK)都是移动时代的宠儿,并先后成为香港主板市值最高的公司。
2011年Q3,中移动市值达到1.55万亿港元,成为香港主板市值最高的公司,那时腾讯市值还不到中移动的20%;2014年Q1,腾讯市值达到中移动的70%;2016年Q3,腾讯市值突破2万亿港元并超越中移动成为亚洲资本市场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移动大潮的造富效果世所公认。中移动是“修管道的”、腾讯是“用管道的”。中移动修好管道坐收“买路钱”成为“首富”,但人们渐渐倾向于认为:善用管道更有“钱途”。
虽然中移动从来不甘心只做管道,但经历几番努力仍然被资本市场视为管道,这就是腾讯市值超越中移动的逻辑。
语音、短彩信加速下滑
移动运营商的传统业务——语音、短彩信,受到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冲击,呈现不可逆的下滑,表现在收入、总用量及户均用量三个方面。
首先是营收。
2010年,中移动从5.84亿用户获得3440亿元话费及560亿元短彩信收入,合计4000亿元。
2015年,中移动用户已达8.26亿,话费、短彩信收入分别为2620亿元和312亿元,合计2930亿元。与2010年相比,中移动用户净增2.4亿,增幅41.4%,却少挣了1070亿。
近年来,中移动传统业务营收下跌速度呈现暴增:2013年语音、短彩信的合计营收同比减少4%,2014年、2015年分别为13%、15%。
其次是短彩信总用量的下跌(语音业务保持在4.2万亿分钟/年的水平)。2011年,短彩信总用量为7110亿条,2015年仅为5600亿条,累计跌幅21.2%。
最后是户均用量:2010年户均通话MOU为521分钟/月(约合8.7小时/月),2015年降至430分钟/月(约合7.2小时/月);2010年每位用户每月发8.4条短信,2015年降至3.2条。
假如没有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的“支撑”,传统业务跌得还要难看十倍!
今天的许多用户,每天收到短彩信基本上全是垃圾,接到十几个电话不外乎“理财”、“贵金属”、“高利贷”……报表暂时“好看了一些”,却以严重损害用户体验为代价。
无线上网业务一俊遮百丑
2010年无线上网业务营收为305亿元,2015年达到2009亿元,多赚1704亿元。传统业务少赚2070亿元,无线上网业务加倍地赚了回来。
智能手机渗透率趋近饱和,中移动用户增速放缓,从2012年的7.1亿到2015年的8.26亿,年均复合增长率不到5.2%。
但在此期间每位用户消费的流量增长841%,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2010年DOU(MB/户/月)为36M,2015年达到339M。
2010年,无线上网业务营收仅为通信服务总收入的6%,到2015年占比达到34%,2016年前六个月飙升到43%,几乎是半壁江山。
中移动的用户也享受了“提速降费”的实惠。2010年每兆流量资费是0.21元,2015年降到7分钱。
随着网络视频、网上直播、视频通话等应用的兴起,只要资费合理、不卡顿,用户对流量的消费几乎没有上限。这是中移动被资本看好的最重要的原因。
万亿砸出一张网
无线上网业务赚得爽,代价却“重如泰山”。仅仅从2010年算起,中移动资本性开支累计已达万亿级别,而且还要不断地追加投资,看不到尽头!
2010-2015这六个财年,中移动资本性开支累计达到9842亿元,峰值出现在2014年(投入2151亿),2016年预计投入1862亿。
截至2015年底,中移动已建成4G基站110万个、覆盖人口逾12亿;基本实现了乡镇“连续覆盖”;高铁、地铁、旅游景区“全覆盖”;城市的平均下载速率超过37Mbps,显著改善了用户体验。
用户、品牌及运营经验的累积,加上万亿级的投入,使中移动在营收、净利润、用户数等方面遥遥领先于其它电信运营商。
2016年前三个季度,中移动营收达5427亿,相当于两个中国电信、三个中国联通,市场份额达55%,而881亿元的净利更是占到全行业的82.2%。
但用巨额投资追逐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的风险在于,如果网络升级的增收效果无法抵消财务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提的上涨,资本性投入的边际收益将会下降。
“封面故事”没讲好
坐拥数亿用户、拥有全世界最牛X的“大网”、账上趴着几千亿……“不能只做管道”一直是中移动的“心魔”。#移动运营商都是这么想的#
早在2G时代,中移动们就开始深挖流量价值。
2003年“彩铃”、“炫铃”火爆一时,让它们尝到一些甜头;2006年,中移动打造音乐基地,两年后的2008年营收超过40亿元;2010年,流量经营成为中移动的 “封面故事”,无线音乐、手机报、飞信、手机视频等被作为亮点呈现给投资者。
中移动对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早已先知先觉,并且拥有任何中国互联网公司无法企及的优势,然而却始终无法讲好“流量经营”的故事。
回望2010年,中移动在流量经营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手机报注册用户7279万(收入近20亿);飞信活跃用户7842万(收入6.4亿);校讯通用户4400万,银信通用户1500万……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智能手机时代,中移动在2010年就推出了应用商店,上线当年就有了3500万注册用户,累计下载1.1亿次;次年注册用户、累计应用下载数分别为1.58亿和6.3亿。
2011年,中移动一口气建立了十个基地:上海手机视频基地、四川无线音乐基地、浙江杭州阅读基地、辽宁手机位置基地、江苏手机游戏基地、福建手机动漫基地、湖南电子商务基地和广东广州南方基地、重庆的物联网基地、安徽的浏览器基地。
2011年财报,中移动“空前绝后”地披露了几项“拿得出手”的增值服务收入:无线音乐221亿元、手机邮箱15亿元、手机阅读6.3亿元、手机视频5.7亿元。但此后就没了这种“兴致”。
基地模式本质上是为“十佳省级公司”划拨“试验田”。资源分散、市场响应缓慢,大家各种各的“自留地”并争取向总部多讨要一些“种子”、“化肥”。到2014年,基地模式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种种弊端已经显露无遗。
中移动也算敏捷,将音乐、阅读、动漫、游戏、视频五大基地整合为一家“新媒体”公司、取名“咪咕文化”。
但成立于2014年11月18日的“咪咕”并没有“发起来”。在2015年报中,中移动含糊不清地说应用及信息服务收入“比上年略有下降”。但实际上,2015年此项营收的同比降幅达17.7%。
2010-2015年间,用户总数从5.84亿增到8.26亿,给补贴、送流量,应用及信息服务营收却徘徊不前。
中移动的封面故事没讲好,在2015年报中开了张“支票”:公司在机制体制、动作模式方面将断续创新探索,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卖手机赔本赚吆喝
2012年起,中移动开始大力推进终端销售,重点是TD智能手机,希望像苹果那样立于“食物链”顶端。
但自2012年开始披露,中移动产品销售收入始终低于产品成本。
2012年,“产品销售收入及其他”项下收入为214.22亿元,而所售产品的成本414.48亿元,相差200亿元;
2013年,产品销售收入及成本分别为393.66亿元和613.63亿元,“窟窿”增至220亿元;
2015年,4G手机(即TD-LTE手机)占比大幅提高,销售收入与成本的差距才收窄至51亿。
四年半的手机销售累计赔掉600多亿,但这只是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差额,假如对各种成本、费用进行摊提,该项业务对净利润的影响将会达一个天文数字。
只有中移动赔得起。
与“做管道的命运”抗争
OTT 是“Over The Top”的缩写,据说源于篮球的“过顶传球”。侠义的OTT是电视机顶盒的昵称,也算一语双关,如今泛指互联网公司利用运营商的网络、向运营商的客户提供第三方服务。微信、淘宝、百度、优酷土豆、苹果应用商店、滴滴打车……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过运营商的顶。
被过顶意味着沦为单纯的运输管道,与管道中传输的东西蕴藏的巨大价值无关,所以没有人愿意自己被“过顶”。#单单是腾讯一家,市值就已经超过中移动#
但过顶又是社会分工的必然。顾客谈成天大的生意,茶楼、酒肆、出租汽车公司都难以染指。民航不想做管道,它能做好旅社、电商或公关公司吗?
但移动运营商面临的情况又不同,因为“管道”中流淌的是“虚拟物品”,可以轻易地被传播、复制及监测。单纯从理论上讲,运营商可以自营一些含金量高的服务项目,让互联网公司去做“无关紧要”的事。
不去讨论移动运营商该不该与“做管道的命运抗争”,也不必分析他们能不能做好,事实就摆在眼前。以中移动为例,8亿用户举世无双,用户身份、行为、地理位置……互联网公司梦寐以求的数据运营商应有尽用,账上有数千亿现金……流量经营搞了十多年,但运营商在除音乐以外的细分领域没得到应有的行业地位,例如飞信和易信。
前些年,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公司会被问“如果腾讯做了你们怎么办?”,而不会问“如果中移动做了你们怎么办?”
就在昨天(2016年11月3日),咪咕以“趣娱乐,让营销更有趣”为主题在北京举办“2017全媒体推介会”,推出以“全面、独特、智能”三大关键词为核心的媒介资源体系。
董事长刘昕介绍,咪咕各项业务装机量超过10亿,用户超过5亿,日活用户超过5000万。与此同时,咪咕公司还依托中移动庞大的线下资源(遍布全国的网点及数十万员工)营造“特色O2O资源”,如“咪咕汇”、“咪咕善跑”、“咪咕音乐现场”、“G客网络电影创意大赛”、“大学生音乐联赛”、“次元英雄”等等。
移动运营商习惯于“前端收费”,即直接向用户收费(比如彩铃),而广告是互联网公司的“拿手菜”,属于“后端收费”。
咪咕此次“跨越”是在中移动在传统业务不可逆下滑、无线流量业务投资边际收益收窄的情况下,与“做管道命运”的又一次抗争。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