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灾 难 旅 游

CI战略能否运用于地震灾区?

1998年初张北突然发生大地震。风险来时,我在中关村与国内首家金融风险管理企业通话。办公楼摇摇晃晃,室内植物如风吹一般,不免有点惊慌。有人建议立即下楼,有人说赶快躲进卫生间。透过窗户,我看见一群人从对面大楼冲出来,自己却不能走,因为风险管理客户正在电话中给我们派活,对方丝毫不觉发生地震。我提醒对方地震正在发生,赶紧躲在桌下。她在电话那头仍然没有发应,以为我走了神,跟身边的同事重述昨晚电影中的某句台词,她把话题拉回业务上。植物不停地摇晃,我当然不能躲在桌子底下与客户交谈,最后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终于让“风险专家”明白了实情,可是地震已经过去,如果震中在北京,我绝对失去逃生的机会。第二天,张北大地震已成重大新闻。电话那边的风险管理企业却流传着一个笑话,说发生地震时我惊慌地钻进桌子下。一个地震发生时依然坚持与客户联系的勇士就这样变成了胆小鬼。事后专家在媒体提醒我们,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是躲进洗手间。

 

 

  之后不断有地震灾区的报道,许多人捐款、捐衣、捐绵被。一个创意便在我的脑中诞生,那就是灾难旅游。

  灾难引人关注,令人同情,呼吁支援灾区的策略肯定是情感诉求。灾区唤起的人道主义情感常常超越人类行政边界,从而获得大量资金和物质的援助。而反过来,灾难作为教训,也是特殊形式的“财富”,同样可以给非灾区居民一种公益性的启示。灾难旅游的创意动机便在于此。

  许多人都接受过防震教育,但地震一来,大家还是手足无助。我深信是因为人人都想地震离我们很遥远,防震知识没必要牢记于心。实际上,那些杞人忧“地”者──整天担心地震将要发生的人可能是精神不太健康的抑郁症患者。地震教育太抽象也是防震知识失效的原因。当然,绝没有人希望来一次真正的地震,以便生动地检验自己的防震知识是否牢靠。公益性灾难旅游可为人们上一堂形象的、没有生命危险的地震教育课。

  我想,旅游团的成员必须是富人。申请入团的第一个要求,是向灾区捐献足够多的钱。这唯富人才能做到。我深信富人同样是人,也有同情心,并且因为有钱,他们是真正有资本将公益当成事业来做的人。让富人到灾区去,上一堂生动的地震教育课,同时亲手将财物送给最需要的人,不仅使捐赠充满创意,客观上还均分了一点财富,对社会安定有益。我企望某些富人受到启发,成为职业的灾难旅行家,地球上哪儿有灾难,他就带着钱财和崇高的爱心出现在哪儿。申请加入灾难旅游团的第二个要求,是身体健康,以防在灾区发病而分享可贵的医疗资源。灾难旅游团必须携带足够的食物和有关物品,以便生活自理。

  灾难旅游时还可以开展一帮一,一帮二,甚至是一帮三的活动。即一个富人长期收养灾区一至三个孤儿,减轻当地政府的负担。

  操作灾难旅游时应特别注意形象问题。要警告旅行者,旅游时千万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切勿太花哨,亦不必穿得像奔丧。旅行者的表情最为紧要,要凝重,不要露出笑容,说话时使用关怀语气,避免给人“幸灾乐祸”的印象。最好将自己的财物预先分成小包,随时送给需要的人。千万不要忘记,任何时候都要与政府委派的救援组织合作。

  也许,“灾难旅游”名字本身便不妥,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仿佛参观他人的灾难,游览别人的不幸,将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此不妨将“灾难旅游”更名为“救灾旅游”,或将“旅游”二字去掉。但用什么名字代替最好呢?这是一个CI难题,我已江郎才尽,读者不妨出个创意。

  钟健夫先生,笔名童天一,品牌专栏专家,著名CI与品牌营销专家、资深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EMBA兼职教授。《南风窗》杂志创办人之一。是中国最早一批从事CI与品牌营销的专家。主要案例有方正电脑、中国移动、NEC服务器、AOC显示器、李宁牌专卖店、太阳神集团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品牌。在CI战略上,第一个提出文本识别TI(Text Identity)、听觉识别AI(Audition Identity),为CI战略理论和实践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作为专栏作家,钟先生曾在《南方周末》、《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经济时报》、《民营经济报》、《新经济》等众多报刊开设专栏。邮箱:/* */ 电话:(020)85562366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