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不久前发表金生水先生《为经济学家鸣冤》的文章,对我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我十分欢迎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更要为“管理者叫屈”。
在我心目中,管理、管理学和经济学是分得很清楚的。如果不是被一大堆抽象的经济学概念所遮蔽,就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成功的企业家,并不是先装满了一脑子经济学知识再下海创业的。即便到现在,许多企业家甚至连系统的管理学知识都没有,却不防碍他们将企业从无到有管理起来。倒是那些满脑子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并按这些书本知识行事的人,下海一个,“死”一个。企业管理主要依靠经验而不是书本知识,这是我下海8年来,每次面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感到由衷敬佩的原因,也是我在讲台上面对中山大学生几百名在职MBA学生——他们大多是企业CEO和经理,从不敢自以为是的原因。
不错,经济学与管理学原本一家,当代许多学科都原本一家,也是为什么许多古希腊学者既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又是美学家、哲学家的原因。所有知识体系在朦胧的初始阶段,都是包罗万象却又无法精确细分的。有一种观点说,科学就是关于分科分类的学问。管理学从经济学分离出来,这是学科的进步所致。但我们并不排除它们的一些基本原理相似或完全一致。如果你拿这些相似相同的地方去替代、掩盖它们的区别和不同的“使用功能”,管理学就没有另立的必要。
金先生说:“力学本是物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那么,一个不懂物理学的人能否成为一个力学家呢?这是不可想象的。”金先生的意思是,要管理好企业,必须有管理学的知识,要掌握管理学的知识,就必须学习经济学的知识。他还说:“像史玉柱、胡志标等人的失败,你能说是由于他们的经济学知识过多吗?很显然地,一个不懂得经济学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管理专家的。”按金先生逻辑,松下幸之助、王永庆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家就不可能成功了。松下幸之助修自行车出身,王永庆街上挑担卖米起家,原先并没有多少文化,更不用说经济学的知识了,但他们都干出大企业。松下幸之助曾经视那些从大学进入企业的博士们为“低能儿”,需要认真改造。而王永庆调教出来的一批智囊,后来成为台湾咨询业的主流。我觉得史玉柱、胡志标的失败,主要是经验不够老练,而不是知识的不足。金先生将企业管理中的“知行”倒过来了。“行”永远重要于“知”,特别是在企业管理这类操作性的行业中。
有的经济学家下海失败了,金先生说是“他们不懂得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从事商业活动需要使用一些不规范的手段,‘下海’后仍是一股书呆子气,结果失败了又有啥稀奇的?君不见比尔·盖茨也是一股书呆子气吗?”我觉得既然你知道中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就别下海了,那些“不规范”的手段本质上也是市场交易,或叫“寻租”,经济学家干不了,恰好证明自己掌握的那套知识不管用。而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就下海,出手一招比一招狠,最后将IE捆绑在视窗操作系统上,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眼见微软就要被肢解了,金先生这时候还看出盖茨的书呆子气来,应该到美国去为他辩护。
最后我要为企业家辩护,成功的管理者不是靠“堕落”发达的,而是靠大量的经验教训、超人的悟性和杰出的组织能力。大多数人身败名裂也发达不了。
钟健夫先生,笔名童天一,品牌专栏专家,著名CI与品牌营销专家、资深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EMBA兼职教授。《南风窗》杂志创办人之一。是中国最早一批从事CI与品牌营销的专家。主要案例有方正电脑、中国移动、NEC服务器、AOC显示器、李宁牌专卖店、太阳神集团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品牌。在CI战略上,第一个提出文本识别TI(Text Identity)、听觉识别AI(Audition Identity),为CI战略理论和实践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作为专栏作家,钟先生曾在《南方周末》、《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经济时报》、《民营经济报》、《新经济》等众多报刊开设专栏。邮箱:/* */ 电话:(020)8556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