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发展,人才是重点。留住人才特别是技工人才是一个社会公认的难题,当前许多企业破天荒开出高薪聘用技工,其意义和目的三言两语难尽。但好事还需办好,尤其是经济激励这根杠杆,既要考虑它的支点,又要考虑它的力度,否则就有可能形成一把“双刃剑”,使有技者固步自封,技不传人保高薪;无技者悲观失望,自甘堕落丧斗志。前不久,笔者就此问题对重庆松藻煤电公司部分班组员工进行了调查,没想到许多员工竟然发出了颇为相同的声音:企业应为班组员工搭建起技术交流的和谐平台!归纳他们的说法和看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抓教育引导,引导员工通过提高技能来提高薪酬。许多班组员工都曾羡慕甚至妒忌别人的薪酬比自己高,有个别人甚至为了得到高薪酬不择手段。企业应及时引导教育员工,使他们明白技能越高薪酬才有可能越高的道理。同时要让技能较高的员工看到,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同事间的交流与沟通相关,不要认为自己的本事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要看到自己有些经验是在别人的失误和教训中获得的,如果没有别人的失误和教训,自己也许就会走许多弯路,与人合作才是自己技能进步的阶梯。
二是抓制度完善,确保评聘操作科学规范。技工评聘制度要有规范性、完整性和连贯性,制度从开始形成到最终落实、技工人才评聘从开始推荐到最终评定,整个过程要规范,应该有一个公正的评判标准和极具准确性的依据。这个标准应通过民主程序产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且带有刚性并可量化的东西。可目前既有刚性又可量化的指标考核体系还不健全,在许多评审的过程中还存在凭印象考评的现象。笔者在打通二矿调查时就碰到这样的情况,采煤队一位职工代表在投票评定技工人才时,有人问他投了哪些人的票,他却说:“投哪些人吗?我都不了解,还不是顺手打钩。”笔者认为,应以此为戒,企业有关部门应在评审前及时向参与者提供准确的相关依据。
三是制定带徒授艺措施,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一个人能够成功地掌握一门技术,肯定不是几滴汗水就能换来的。所以,我们在主张技术工人留下绝技的同时,应当看到他们在获得绝技时付出的艰辛,他们传授技能应当得到回报,只不过回报的方式必须规范,不能像菜市场卖菜那样无序叫价。要看到,他们在提高技能的过程中,企业不仅无偿提供了实践舞台,而且还给他们支付了培训成本。所以,建立规范的师带徒制度,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使师傅带徒弟能够享受应得报酬,这是保证技术能够有效延续的比较妥当的方式。当然,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将徒弟带出来的师傅,也应当有一定的考核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