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勇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曾经这样说道:“惩罚应雷厉风行地行使,人们在猝然之间会无瑕抵制;恩惠则应点滴赐予,人们就会因为期待更多的好处而服从。”
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对马基雅维利这个人不感冒),但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练约翰·伍登却持有与此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在没人知道具体惩罚是什么的情况下,惩罚才最有效果。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他喜欢向大家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牛仔骑着马,急停在当地一家酒吧门口,走进去,叫了杯冰镇啤酒。喝完后,他走出去,但忠诚的马却不知去向。
牛仔挺拖着重重的步子走回酒吧,把拳头重重地砸在柜台上,厉声喝道:“这里有人偷了我的马。现在,我再点一杯冰镇啤酒。等我喝完了,我会慢慢地走出去。我强烈建议偷马的人把马牵回原来的位置。否则,德州的一幕将在这里重演——我保证不会手下留情。”
牛仔又点了杯啤酒,喝完后,走了出去。果然,不出所料,他的马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正当他准备驾马离去时,酒保跑出来问道:“伙计,刚才真是帅呆了,不过我想问问,你在德州到底做了什么?”牛仔低头看着酒保说:“我走回了家。”
约翰·伍登认为:“受你领导的人,就像酒吧中其他的牛仔一样,对未知的恐惧远胜于对已知的恐惧。随着我在执教的道路上慢慢成熟,我越来越依赖于强烈的建议,而不告诉别人具体的惩罚措施。”
在约翰·伍登看来,“当一个人非常清楚某种行为的惩罚措施时,他会下意识地将犯错的风险和回报二者进行衡量。最终,这个人或许会得出结论,认为值得冒着风险去获得此回报。但是,如果我不指明具体的惩罚措施的话,就可以避免这些人做出错误的选择。他们不知道为了获得回报要冒何种风险,因此在值不值得冒险这件事情上,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没有人会喜欢处罚,也会主动逃避处罚,但人们往往会对处罚的“成本”进行心理平衡,比如“处罚”本身不够严厉,人们对接受处罚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有就是处罚的概率,如果概率小,就会人去冒险。所以,人们不担心处罚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处罚力度不够,而是存在侥幸心理。特别是当人们都抱有侥幸心理的时候,情况应付很糟糕。
美国原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在任旅长的时候,那个时候部队里常常有人酗酒,也常常出现酒后驾车事故,尽管酒后驾车会受到处罚,甚至降职,但这样的事情依然不断地发生,鲍威尔承认自己“都快没辙了”。有一天,一个军士长因酒后驾车站在他的面前,求鲍威尔放他一马,说处罚不只会影响到他,还会影响到他全家。鲍威尔突然大声吼道:“是你自己辱没了家门,跟我没有任何关系!”站起身,一拳重重地砸在桌子上,桌上的玻璃板“啪”的一声碎了。当时,整个军营都震惊了,大家不敢相信一向冷静克制的长官会如此暴跳如雷。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酒后驾车了,鲍威尔也再没有破坏过“公物”。但这件事以后,鲍威尔对人说道:“说实话,那感觉好极了,我不怕让他们知道,碰上这种情况我还可能大动肝火。”
妙就妙在鲍威尔“感觉好极了”,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突然的“暴发”产生这么大的威慑力量,这就是“保持未知的恐惧”的力量。
这是一个重要的领导技巧,如果你在某个“关键时刻”还麻木不仁,“跳”不起来,也“火”不起来,你的权力与影响注定会大打折扣。
实际上,权力与影响就是在双方之间你来我往的“对抗”中慢慢地定格下来的。更多的时候,你需要维持这个平衡。但有时也需要打破这个平衡,建立新的格局。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