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麦肯锡「案例面试」,告别被高考荼毒的思维方式

年复一年校招季,又被问起咨询行业「案例面试」的准备技巧。其实网上到处可找到方法与经验,只是略偏重技术而轻思维方式,遂蛇足此篇。

经年累月,我给朋友做过大约100次模拟面试。我将准备「案例面试」需要的6种思维方式,称为「逃离高考」。

从等待别人打分的孩子,变成参与解决问题的成人。

这些思维方式,绝非麦肯锡独有。诸多优秀的机构与人群,都会激发、强化这些思维方式,基本可保永不失业,「人工智能的取代」也就成为一个伪命题。

1

稍稍普及一下「案例面试」

咨询行业的工作内容,是帮助客户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建议。所涉及的领域会很广泛。

所以面试中,会模拟工作场景,给出一个问题,用30-60分钟时间,与应聘者开展讨论。例如,某某公司去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大幅下降,该怎么办?

2

你能全力以赴么

我毕业那年,决定一边申请出国,一边找工作。心里想着,「如果拿到好学校offer,就去读书;如果拿到好工作offer,就去工作」。

就像我认识的很多孩子,会一边申请出国,一边考研,一边考公务员,一边找工作。

这看起来不算错。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知道,其实也只是「以为自己知道」。分散风险,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是正常的反应。

因为害怕有所失去,而不曾全力以赴;因为不曾全力以赴,失去如期而至。

如同《三体》中可以从「宇宙社会学」的两条简单公理,推导出黑暗丛林法则一般,我也可用两条公理,试着论证「患得患失」的不理性。

公理(一)距离 = 时间 X 速度

你现在的水准,和自己想达到的水准,是需要奔跑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心血,就可以跑得更快、跑得更远。

公理(二)相对距离 = F(相对时间,相对速度)

千军万马与你一起奔向同一目标;而总有人,比你离得近,却还跑得快、睡得少。

我在沃顿商学院读书时,大约有二三十个同学找我做模拟案例面试,本科、硕士、MBA都有。我吃惊地发现,他们模拟的数量,一般在50个以上,中国人和歪果仁都是,这还仅仅是为咨询行业的3家公司。

我一次次听到「50个」时,内心震动,因我自己当年大概只做了十来个。他们已经在Wharton,背景出色而对口。而他们共同的行为法则,就是「凡事抱着志在必得之心」。

所以,我不建议在出国、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的多条跑道上同时狂奔,尤其在这个季节的冲刺阶段。

与高考不同,第一次,目标不再由他人设定,目标不再唯一,目标不再以分数排名。在这空前的自由中,人生可以有多样化的、自主的选择。而我们,总得开始学习选择,并学习品尝失去的苦涩与承担放弃的代价。

然后一旦选择,就给自己的目标和对手,足够的尊重。

3

你能成为「思考伙伴」么

麦肯锡真实的工作场景,非常接近案例面试的状态。项目一开始,三五个人坐一起,或者项目经理和你一对一,讨论这事儿从何着手。

没有标准答案,所以需要讨论。每个人,最好都有思考能力,最好都能贡献意见。三五个人七嘴八舌,比大老板自己一个人想标准答案,效果好。

所以,我总是鼓励人说,不要怯生生地,掂量着「我有没有猜到正确答案」,而是「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小朋友被「高考答题」、「老师打分」荼毒太深,不容易有一起思考、解决问题的气场。

所以面试的时候,默念三遍,「ta是我室友,ta是我室友,ta是我室友」。

情商鸡汤文,教导我们,「听老板话,不得罪人」。而「独立思考」和「不得罪人」完全不矛盾,能平等思考的人,才有贡献。就像我们结婚,也想找个「遇事儿能一起扛」的伙伴。

如果你老板特别不喜欢你「独立思考」,要么你太差,要么你老板太差。你不要因此放弃「独立思考」,而是应该在思考中把自己变得强大,或者离开这个不会变强大的老板。

4

你知道自己到底要干嘛么

这是十多年前,我在麦肯锡案例面试的第一段对话:

「有一种新药,治儿童哮喘的,包装成巧克力的样子,该怎么营销?」

「我重复一下,看我是否理解了?」

「好。」

「有一种儿童巧克力,可以治哮喘……」

「不是巧克力,是药,长成巧克力的样子。」

「哦哦哦。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

「处方药。」

这时候才算进入轨道。

但凡准备过案例面试,都会上述套路——要概括重述一下问题,确保自己听懂了;可以反问澄清,确认一些需要的信息。

职场,不是高考——

发了考卷,不许说话,给你条件,解出答案。

你去买杯星巴克,店员也会问你,「有会员卡吗、什么口味、多大杯型、凉的热的、加奶油么、怎么付款、带走还在这儿喝,食品85折券用么……」

因为,经过良好训练的ta,是想真正满足你的需求。所以会对话沟通,明确你到底要一杯怎样的咖啡、一次怎样的服务。

若你就说,「给我杯咖啡」,对方麻利地给你做了一杯,我称之为「假勤奋」、「瞎折腾」。

可惜,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给人端上一杯不想要的咖啡。而一个负责任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品牌经理……都会将需求彻底弄清楚,确保自己采取的行动、交付的结果,真正能解决问题。

5

你会算数,但你知道算数是为什么吗

案例面试的时候,一个常见题型是计算。譬如,请算出一种高端酸奶的市场规模。

答案有套路,并不复杂,常见的有,中国人口 x 目标人群比例 x 人均消费量 x 单价。有纸、有笔,对中国学生来说,这点计算量根本不值一提。在过程中,说明思路、草稿干净、合理假设,练练也就会了。

然而,当算出答案后,我喜欢问一句,市场规模是10亿元,说明什么呢?

然后,对方会一脸懵逼——答案不是算出来了么?

确实,这道题算答完了。因为考察的:

第一,是否有思路,对一个复杂的问题下手;

第二,是否对数字,有基本的敏感度;

第三,是否有常识,例如中国人口多少,假设每个人一年消费多少酸奶比较合理。

然而,更重要的问题是,你算这个数字,是为什么?

如果一家VC,考虑要投资某个高端酸奶创业品牌,那么10亿元的市场规模,有前途么?

如果一家酸奶企业,制定明年销售目标,那么10亿元的市场规模,对它的战略意味着什么呢?

在高考答题中,我们从不需要面对真实的问题——

世界上并没有一个浴缸,一边在哗哗放水,一边在哗哗进水,请问多少小时放满。

所以,曾经的我们,做出一个数字答案,就算胜利。

现在的我,依然几乎天天在算数。会了解促销结果,会总结推送后的阅读量,会提供各种精美的指标图表。然后呢,这些数字说明什么?哪里做得好或不好?为什么?怎么改进?

我们所处的时代,数据的价值被强调到滥,无人不谈KPI、大数据、人工智能。

其实大部分工种分析数据,还用不上高精尖的技能,远远赶不上高数、概率、回归、动态方程的难度。如果需要复杂的模型,自然有相关的专家来深入研究。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做分析、看数据,究竟是为解决什么问题。在数据的星空中,保持方向感,才是驾驭数据的正确姿势。

6

你会背框架,但你背框架是为什么

框架是利器,框架也害死人。

我在《麦肯锡方法不神秘 | 这招化简为繁,谁都学得会》里写过,本质上,框架(结构化),帮助我们把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切分成小问题,变得容易着手。

案例面试的时候,有所准备的小伙伴,都能说出一些框架。例如,会从Customer(顾客)、Competitor(竞品)、Company(公司)、Cost(成本)的角度来分析某个问题。

朗朗上口,结构匀称,看上去很美。

但是,你看这4C,你看什么呢?你又为什么看这4C呢?

框架只是一些关键词,重要的是关键词背后的含义。

如果那家VC要投资酸奶企业,那么看Customer,可能为分析市场空间是否够大、增长是否够快、用户是否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最终帮助判断要不要投资。

如果那家酸奶企业去年销售大幅下滑,那么同样看Customer,可能为观察用户行为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最终判断这是否为造成销售下滑的主因。

……

大问题变了,关键词所含的小问题也跟着改变。最终,我们回答每一个小问题,是为解决那个大问题。

高考教导我们,想到什么都要写上去,好歹能拿点分儿;可不顾一切地去做点什么,于解题帮助实在有限。

我现在很专制地不许小伙伴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因为它和框架关键词一样,容易用形式上的结构化与丰富性,掩盖思想上的模糊性。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框架与格式再漂亮也是不知所云。写分析思路、工作计划、会议纪要、产品需求,用纯文本,其实也可以讲清楚。

7

你能想想办法么

英文有个夸人的词,「resourceful」,并不是指资源多(例如财富多、人脉广),更指方法多。

比方半夜热水壶的电源线坏了,我先生灵机一动,用接口一样的打印机电源线试试,果然能用。面对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不是两手一摊的样子,就是「resourceful」。

几天前,夜里10点26分。我有同事微信急问,能否找一个设计师,出一张店面设计效果图。关键是,明天就要。

我们公司的设计师,只做线上产品设计。大半夜的,上哪儿去找个明天就能出图的立体空间设计师啊?

我先问公司的设计师,虽然他们自己不能做,但总比我认识的设计师多啊;

我又微信刚刚给北京职场做完装修的师傅,请他帮忙问问;

然后我电话表哥,房地产行业的,公司里总有几个做样板房的设计师吧;

同时,我抱着一线希望微信在「住艺」(Vogue所属集团旗下的高端设计师平台)工作的小伙伴,能否帮忙。

一通病急乱投医。

23点22分,我们跟一位设计师联系上,讲完了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并非这事儿有多难,而是我们可有决心搞定它。

我有过一秒钟的犹疑,要不跟客户拖延一下?要不跟同事说我也不认识这样的设计师?

在压力与陌生情境下,如果一退缩,就肯定搞不定。但中国有那么多空间设计师,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了?保持镇定,运用常识,很多问题是可以搞定的。

在案例面试的时候,你也会被问到,「如何搞定一件事」。例如,这个数据,你从哪儿找呢;这个调研,你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你找谁问呢?

是的,麦肯锡有庞大的案例库,有24小时专门帮你搜集信息的团队,有全球都可以一个电话打过去请教问题的专家。但是,总会有些问题,是没有「正规途径」可以「按部就班」解决的。

高考考题,不能「超纲」;而生活,总是在不断地「超纲」。

那么,就请保持镇定,运用常识,想想办法。

8

Be a problem-solver.

简而言之,这六种思维方式,

选择做出决定,选择独立思考,选择想想办法;

知道自己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做数据时知道,做任何事时都知道。

前者,是「自我驱动」的人生,拿出乐观与勇气。

后者,是「解决问题」的人生,追求大局与成效。

在麦肯锡,或者任何优秀的集体中,我们会学到具体的技巧,诸如怎么写PPT、怎么做Excel、怎么与人沟通……很多很多。

但真正塑造我们的,是周围人始终「自我驱动」、「解决问题」的状态。

有一年广交会期间,酒店爆满,连续四晚,只有香港一夜、广州一夜、香港一夜、广州一夜的房间。我的项目经理带领我们每天城际穿梭——白天出现在广州客户面前,早晚搭乘火车汽车,旅途中开会讨论,回酒店挑灯做出模型。

关键是,她做这样的选择,如此不假思索,仿佛天经地义。

某个凌晨四五点,我退房前匆匆拉开窗帘向外一瞥,维多利亚港湾的海面上,朝阳升起,万道光芒,那一刻勇气焕发,永生难忘。

生活没有正确答案,生活老是不断「超纲」,而我们已不再是高考试卷前,写下既定答案、等待被人打分的孩子。

我们,是解题者,乐观向上的解题者。

  • 作者|Autumn QT,现居北京,四岁女孩的妈妈,七年麦肯锡咨询,三年互联网运营,目前创业中。天秤座AB型血的纠结星人,主写职场与情场的选择题。
  • 来源|微信公众号:清醒贪心记(ID:qtnotes)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