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互联网神话还在继续,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互联网企业都有相同的套路:先打仗,再结婚,成为独角兽,最后上市。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我们不在乎你圈多少钱,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在这之前,或者之后,你究竟能赚多少钱。
国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互联网经济奇迹: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来买单,皆大欢喜。互联网企业都有相同的套路:先打仗,再结婚,成为独角兽,最后上市。在这个互联网公司纷纷合并、BAT插手一切的时代,看似一切都是美好的模样。
但一次盲目的上市,可能摧毁你多年来辛辛苦苦建立的一切。特别是在企业上市前的IPO(首次公开募股)阶段,这是一次全裸出镜,在公开的放大镜中,任何一个弱点,都会被快速捕捉,成为致命伤口。
烧钱!烧钱!再烧钱!
5月4日深夜,永安行董事长孙继胜和中介机构争论到半夜,最后首次IPO还是暂缓,作为外界嘴中的“共享单车第一股”,永安行上市计划早已被炒得沸沸扬扬。
永安行是公共自行车业的“隐形巨头”,入行早、覆盖广、业务多样化、运营经验丰富、政府资源多。其公开资料显示,共享单车模式毛利极高,达到惊人的92%,堪比游戏行业,2016年永安行净利润达到1.16亿元。
2016年,自行车行业出现了新鲜血液,以摩拜和ofo为代表的各色共享单车,涌现遍及一线城市街头。进入共享单车市场不到两年,摩拜和ofo就成长为独角兽。公开资料显示,两家融资额合计超过10亿美元。
这是一场跑不赢就死的道路。不可避免,摩拜、ofo和永安行,共享单车领域的三大巨头,将燃起持续的烧钱和商战。通过大量补贴,然后投放上亿规模的单车,以换取市场份额,上演滴滴和优步、美团和点评、优酷和土豆的过程和结局——先激烈地干一仗,然后就突然结婚。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商业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一场烧钱竞争。对于更多的企业而言,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传闻有很多:比如,宏磊股份曾债务总额一度高达25亿元,其中包括大量民间借款,如果上市失败,八成已经破产;温州最大的眼镜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负债20多亿元“跑路”,背后是扩张太快,资金链断裂,新公司想上市未果。
在业界,有这样一种言论:最近几年上市的公司中,有40%的公司如果不上市就倒闭了,这就是它们冲刺IPO,不惜一切代价铺路的原因。
然而,钱真的不是问题吗?四次闯关IPO,神舟电脑虽然挤进了上市的大门,但市场质疑之声不断:在PC产业毛利逐渐降低,增长乏力,高端品牌价格下沉挤占低端市场情况下,神舟电脑既缺乏创新能力,价格优势也在逐渐消失,低价模式难以为继。
IPO成功与否,决定了这些企业的命运,并不是这些企业上市能为投资者带来什么好处。三只松鼠、美团这些互联网基因的企业,正在全力冲刺IPO,上市仿佛是拯救企业的唯一法宝。然而,最后将成为企业的“救命稻草”还是“致命毒药”,还存在着极大的变数。
IPO是一种病
中国企业总有一种IPO情结,或者说是一种IPO病。
在“资本狂躁症”的催动之下,企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财务造假、过度包装、盲目扩张、八方举债,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种“不怀好意”的企业,一旦上市,往往是股价一落千丈,高管套现离场。
关于这样的案例太多,十几年间,殒命上市途中的企业可以罗列一个长长的名单:家世界豪赌上市未果,被迫出售资产;太子奶签对赌协议控制权易手;最大的印染纺织企业浙江江龙,为上市被天量债务压垮;万德莱盲目改变主业迎合上市,最终被市场抛弃……这些“巨头”纷纷折戟沉沙,让IPO正演变成一条“不成功,便成仁”的道路。
是什么吸引企业前赴后继的奔向IPO?在巨大的IPO“蛋糕”背后,是一条贯穿整个IPO进程的利益链。
IPO中介中投行是主角,会计师和律师是配角,陪着投行闯荡江湖。券商负责全面协调,会计师负责审计,评估师负责评估,律师负责法律事务。
有个笑话讲,在IPO业务中,投行负责忽悠人,而律师和会计师就是负责告诉别人,券商忽悠你的话都是真的。这样的比喻十分传神。
除此之外,PE是IPO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另一大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PE,是因为实在太吸引人。假设用1亿元资金平均投资10个项目,一个项目1000万元,最后只要有2个项目成功上市,投资回报若为20倍,2个项目收益为2亿元,1亿元投资相当于还赚1亿元,这就是我国PE的特点。
在IPO暴利时代下的生态链,是这样串成的:最上游者为实业资本、天使投资、PE/VC、突击入股者等;中游为各类中介机构:券商投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等;下游包括一些媒体公关、打新机构等;直到最末端的就是最后接盘被割肉的散户们。
别让企业倒在最后一公里
不是排队,就是在去排队的路上。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IPO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首先,企业在向证监会提交材料前需要经过三年的辅导期,还要向机构支付前期费用,为上市进行各种调整也需要支付巨大而无形成本。不到万不得已,甚至难以弥补的漏洞,企业是不会在临门一脚的时候退出申请。
仅从流程来看,就有聘任中介服务机构、尽职调查、企业改制、辅导备案和公告、股票首发分受理、见面会、问核、反馈会、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核准发行等数十个环节。
在发审委阶段,每年过会企业将近300家,上会通过率约达70%~80%,而进入初审中的企业达到700家,证监会已经受理的企业早已超过1000家,按照目前的IPO速度,一半以上的企业走不完上市之路。
而企业主要被否的原因,集中在这几点:1.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2.未来盈利能力被质疑;3.企业无法解释募投项目所规划产能未来消化能力;4.申报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及其他信息披露质量;5.企业违反社保、税收法规等方面。而事实上,任何一点小小的瑕疵,都可能成为企业折戟沉沙的命门。
除此之外,在IPO过程中,企业往往十分低调,是害怕背后的眼睛。其中,“举报信”和“媒体曝光”这样的质疑性字眼,往往成为企业的拦路虎。例如,创业板开闸以来,证监会创业板部共收到300多封举报信,涉及100多家企业,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上会公司曾经被举报过。
按照《蒙牛内幕》一书中蒙牛公司的说法,在蒙牛上市前夕,公司接连遭到诬陷。其主要竞争对手的液态奶部门相关负责人,向北京未晚公司支付490多万元,令其散布对蒙牛不利的谣言。公安机关查实,在其所实施的5次行动中,全国11个省会城市的平面媒体及网络发表了上百篇诋毁蒙牛乳业的文章。
在进入上市程序的企业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危机,得到一个证明:一家原本不太惹人关注的公司,可能因为上市而瞬间卷入危机事件。
要么致富,要么出局
风险投资模式的基础是为投资者创造财富,而非打造成功的企业。
作为创业者,在面对风险投资人时,对方总是将改变世界挂在嘴边。你要相信,商人都是逐利的,他说的十有八九都是“顺嘴一说”,他们的商业模式很老套:低买高卖。
从入股到退出,风险投资机构对一家企业的投资周期通常为5年,他们希望从中获得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回报。在此之后,公司会是立刻倒闭还是基业长青,便与我无关。
上市的确是在与“魔鬼做交易”,这会迫使企业拥有者以牺牲长期增长为代价,专注短期股价波动。公司的控制权也会从创始人,转移到成千上万素未谋面的股东手中。
比如Zappos。CEO谢家华希望保持对公司的控制,但以红杉资本的麦克·莫里茨为首的投资者却另有想法。2009年,由于担心Zappos的现金流,他们开始对谢家华施压。“如果业绩不改善,董事会就会炒了我,然后任命一位一心看重利润的新CEO。”结果,谢家华决定将Zappos卖给亚马逊。他认为,与被投资者掌控的董事会相比,亚马逊是一个更好的管家。谢家华或许阻止了董事会的“阴谋”,但却牺牲了公司的独立性。
另外,关于与“魔鬼做交易”,国内企业在IPO过程中隐含对赌协议,已不算新闻。如此前轰动一时的太子奶事件——在资本和盲目发展的双重诱惑之下,太子奶吞下了“对赌”的苦果。
“对赌”其实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正面会给企业带来激励效应,但往往有些企业引资心切、过分乐观、不切实际地去“豪赌”,最终往往落得被迫出局。证监会要求,IPO企业若存在对赌协议,必须在上市之前清理干净。
对资本的诱惑,企业是否接受对赌,要根据自身实际慎重决定。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一旦将来企业发展未达预期,这些风投将毫不客气地履行对赌协议。
写在最后:小心背后有炸
太差的企业上不了市,太好的企业又不上市。
对于许多准备冲刺上市的企业来说,IPO的游戏规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嬗变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须按法律逐条规范行为,逐一排查“地雷”。
上市是企业的新里程碑,不是企业家盲目的一时率性,小心有炸。企业上市的“地雷”,包括运营模式、竞争优势、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公司治理结构、未来发展前景和企业抗风险能力等。这些问题难以被量化,在发审委的通过与否决之间,存在很大的变化可能。
在遭遇上市“地雷”之前,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回答企业上市动机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企业为什么要上市?什么时候上市?上什么板?融资多少合适?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回答。很多企业上市,背后的情况往往是投行、券商看好一个企业,把它推向险象环生的资本市场。
俞敏洪曾说,他后悔让新东方上市。其实从综合角度来讲,上市的好处很多,但是规范化和透明化,往往让企业走得唯唯诺诺,不差钱的公司真没必要上市。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