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营销,多半把重点放在向消费者传递讯息,以影响他们的购物及消费。全球最大的广告主就是像宝侨(Procter & Gamble)、雀巢(Nestlé)、联合利华(Unilever)之类的公司,卖的是有品牌的低介入产品(low-involvement product),消费者定期购买和消费这些产品。这些公司之所以投入几百亿美元打广告,就是为了让消费者在下次购物时,能够想到要挑选他们的洗衣精、汤品、咖啡、优格、或宠物食品。但在几年内,这种营销、广告及购物模式就会过时。这个趋势的开端,已经可以在亚马逊的Dash一键购物按钮看到,这些按钮让日常购物变得更简便,也更加例行化。
很快地,亚马逊和其他零售商就会很清楚消费者的习惯,得以在零售商的演算法判断消费者可能需要补货时,寄送(或用无人机运送)他们日常定期消费的那大约两百项的产品。在那之后不久,家庭中的智慧型橱柜与智慧型冰箱,将能直接自行透过零售商的演算法下订单,消费者再也不必自己准备购物清单,不必记得该买什么,也省了亲自购物的麻烦。各种产品将会像是电力或自来水,自动来到每个人家中。许多产品都能由机器人完成购物,顾客只要享用产品即可。
在机器可以互相沟通的时代,营销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在一个连网的世界,花数十亿美元来提醒消费者购买自己品牌的产品,实在是太浪费了。应该重新分配广告经费,改用来建立关系、挑战既有产品、提升消费率,以及影响演算法的设计师和拥有者。影响演算法会变得很重要,例如,成为预先安装的软体里预设的品牌,借此来影响演算法。我们已经知道,有90%的智慧型手机和个人电脑使用者不会改动预设的设定,因此,其中的预设产品占有很大优势。这等于是提高进入门槛,有利于既有产品,而挑战者产品必须打破这种惯性(至少在日常消费产品类别是如此),而且要打破的不只是消费者的惯性,还有程式设定机器人的惯性,后者的难度高得多。
第二,品牌忠诚度将重新定义,迫使营销人员更清楚定义「再度购买」和「真正的忠诚」之间的差异。既有品牌的营销人员必须厘清,究竟「忠诚」的是演算法,还是消费者。至于挑战者产品,重要的问题在于他们该如何才能让顾客改变演算法的预设值。
第三,现在许多营销策略根据的想法是:消费者无法完全理解广告及市场的资讯,会受到一些认知偏误的影响,例如选择性注意或资讯保留等。例如,广告研究的重点,在于提升顾客按照广告所说去做的机率。这些研究希望能提升广告的转换率(conversion rate,也就是实际购买的人数与看到广告的人数比率),让广告更有效率。但如果例行的决定是由机器来作,而非由人类决定,营销人员就必须针对机器来传达讯息,而通常机器根据程式的指令来行动,不会有认知偏误。因此,研究的重点就会是了解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机器人:它们的资料来源为何?它们的程式是用什么标准来决定最佳化?它们的学习演算法是什么?对消费者的研究,则将着重在策略议题,例如了解消费模式、维持品牌忠诚度。
最后,连线的机器不只用于日常购物而已。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许多互动,以后会直接发生在企业与产品之间。例如,因为安全问题而召回、或要进行非例行性检修的车辆,能在闲置时自动前往经销商,将现在大约只有30%的召回达成率,提升到将近100%。洗碗机和吸尘器将能透过网路来让软体升级,药瓶过期后就自动锁定而打不开。各种令人不悦的互动也能交给机器人处理;例如,想打电话向电信业者申诉时,如果不想跟机器语音讲话,就可以直接交由机器人来打电话给机器人沟通。
购物和营销开始「机器人化」之后,会改变营销人员与消费者互动的方式,以及品牌之间竞争的方式。如果在营销的方程式中,消除了消费者行为不完美的因素,一定能让营销更有效率(光是省下的广告费就可达数十亿美元),但真正的商机其实并非节省成本,而是在于重新定义消费者关系。你应让你的机器开始思考这件事。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