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意思呢?当你有实力、有能力选择时,可以竞争那些属于行业前三名的企业。任何一个成熟的行业,都已经进入到寡头垄断阶段,都形成了行业品牌垄断的格局,很多时候,行业中遵循的是“二八原则”——20%的企业吃掉了80%的市场利润,80%的企业争夺剩下20%的市场份额。比如买巧克力,消费者通常买德芙、吉百利和金帝,很少人能说出其他品牌的名称,德芙、吉百利和金帝就是巧克力行业里的三大巨头。其实,中国有200多个巧克力品牌,比如金丝猴,它是一个著名的地域品牌,但在全国范围内认知度很小。再举个例子,买牛奶时消费者想到的主要是蒙牛、伊利和光明这三家。巧克力和牛奶属于食品行业,其他行业也是这个格局,不是群雄逐鹿,而是几家独大。
因此,毕业后你只有到行业前三名的企业工作,才会享受到这个行业该有的收入、利润、福利、培训和学习机会等。要是去了其他80%的企业,对不起,你很难翻身。即使努力付出,获得的回报与在三大巨头企业的工作相比,是不成比例的。这就是成熟行业的必然规律,你只能适应,无法改变。
行业前三名的企业,是在稳定的“势”之上,经过了长期的竞争和各种因素的博弈而形成的格局。这种格局会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保持稳定。作为个体,你只有在这种稳定的、处于“势”之上的格局中,才能得到基本的、稳定的需求,比如中等的收入水平,缓慢的上升路径,中产阶级的消费保证,稳定的公积金用来供房……除了这些优点以外,在行业前三名的企业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存在于你30年的工作周期中。如果在你40岁以后,这个平台严重下滑甚至崩塌,那么你后面的职业生涯就会比较难熬,比如像目前的诺基亚、索尼这样的公司,大量的员工就处在这种情况中,即“温水煮青蛙”。
行业前三名的企业很多是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也就是大学生们打破头都想去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除了有它的优缺点外,每年的招聘竞争也很激烈。这些企业每年招收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是多少?答案是不超过10万人。2011年,大学毕业生有680万。这就提出了问题:除了进入知名外企和国企的10万人外,其他670万人都去了哪儿?他们的就业发展难道就一定不如这10万人吗?当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