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人力资源成本这么低,中国制造业成本为何直逼美国?

本文作者刘春雄,《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副总编。

‍‍以前看报道说中国制造业成本已逼近美国96%,我还有点不信。5月我借参加一家美国公司全球年会的机会到美国考察了不少工厂,与美国的一线管理者现场交流,方知所言非虚。

中国企业虽然在加快机器替代劳动力的步伐,但工厂的管理思维还停留在原有阶段,如果不立即调整,就会成为“夹心饼干”,不仅与越南、印度制造业相比没有竞争优势,与美国相比制造业也没有竞争优势。我感觉,以美国制造业的经历,凡是必须以人力为主的行业,如服装行业、加工组装行业,中国都将逐步丧失竞争优势,迟早会转移出去。我参观的企业,基本上是人机结合的。

中国制造业的改造,不是简单的以机器替代人的工作,而是整个管理思想体系的变化。如果不是参观获得第一印象,仅凭道听途说还真不容易相信。

我们此次参与调研的企业董事、监事、高管,在归途中就立即展开布署,改变管理思路,进行流程再造。因为简单的核算,就能产生巨大收益。

中美制造业的思维差异

归纳起来,中美工厂管理大致有以下几个差异:

第一,工序作业与流程作业的区别。

在中国,一个工序就是一个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工人基本不动,生产线在流动。人员密集程度由工序决定。这是中国工厂管理的基本特点。

在美国,一个流程一个岗位,一个工人负责全部流程。生产线在流动,工人也在流动。一个工人可以负责一条生产线,甚至可以负责一个工厂。

中国工厂即使用机器替代劳动力,也是简单的工序替代。机器增加了,但对人员的依赖性仍然很大。

正因如此,中国的制造成本是由工人数量决定的,美国的工人工资虽然很高,但占成本比例却很低。

我们简单核算了美国与中国一家同等规模企业的制造成本,美国竟然只有中国的一半。

第二,设备差异不是核心,分工理念才是核心。

我们考察的工厂,既有上世纪70年代的老工厂,也有刚投产的新工厂。从设备先进程度讲,美国有些工厂不一定有优势,有些中国工厂的先进化程度、自动化程度也很高。但是,仍然不如美国工厂,我认为美国是分工理念的差异决定的。

中国的专业分工非常细,甚至细化到工序,决定的因素变成了熟练程度,而非专业水平。美国工人的分工是流程分工,一个流程必须全部熟悉。我们见到美国工人的文化水平也不是非常高。

第三,大量非核心工作外包。

中国工厂的配套人员比例很高,有些配套人员是为了应付不时之需,平时并没有多少工作,紧急时刻人还不够用。美国工厂非核心工作基本外包,外包公司其实更专业,效率也更高。所以,在美国工厂是很难看到非核心人员的。中国工厂的非核心人员配备,不仅一个厂要配套,甚至很多部门为了使用方便,部门内部也在配,形成极大的浪费。

第四,产业链分工稳定,交易成本低。

我们见到的美国工厂,多数没有销售员,即使有人数也很少,或者兼职,或者老板就是销售员。产业链分工明确、交易非常稳定,多数是长期合同,大家都把精力放在确保品质稳定上。

美国有很多产业辅导的企业(或称咨询公司),他们对于产业链的研究非常精细,可以提供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咨询服务。

第五,工厂基本只有一级管理。

中国的工厂,管理层次很多。因为管理层次是由人数决定的。美国的工厂,基本上都是一层管理,或者管理者就是一个人。所以,美国几个人的工厂非常多。

相反,中国工厂人员都非常多,职能部门分工极细,每个部门都有管理者,所以,中国工厂的非生产人员是非常多的。分工细,就需要管理人员协调,只要需要协调,管理就细化了。

第六,严格的流程化作业非常高效。

参观工厂时,美方讲流程的时候比较多,所以我们经常会问一些很中国化的问题。

流程稳定的好处就是有序,不像中国那样,大家在乱忙。我们参加美方会议时,有些议程不愿参加,这就打乱了美方的流程。

第七,电脑用于工厂控制与管理。

我本科是学自动化控制的,中国也有很先进的企业用电脑控制自动化生产,但美国电脑用于生产管理和控制已经常态化,非常重视数据分析。从这点看,虽然美国没有提工业4.0,但比我们起步要早。

第八,企业并购频繁。

中国工厂,自建的多。在美国,我们见到的工厂,多数有被并购的历史,有数百年历史的被并购就更多。

中国制造处于改变的临界点

过去我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中国人不少干活,甚至加班加点,为什么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呢?

过去,人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角,设备是配角。中国工厂的管理,滥用了人力成本优势。

滥用人力优势的结果是什么?一是人员太多;二是因为人员太多带来分工过细、流程过于复杂,管理层次过多,KPI的复杂程度太高。这些曾经被我们称为现代管理手段的东西,其实都是应该抛弃的,它是管理的异化。

中国制造现在已经处于临界点,这是人力成本与机器替代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过渡得好,中国制造的优势是可以保持的,否则,就真的是“夹心饼干”了。

中国制造怎么改变?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流程再造。就是抛弃原来以人为主的流程,或者简单的机器替代工序的流程。我感觉流程再造可以节省大量成本。

二是设备匹配。刚才讲了,虽然引进了设备,但不是简单替代工序,应该形成设备在整个流程的匹配。设备不一定要很先进,但一定要靠设备进行流程,人在其中只是起简单作用。

三是极大地精简管理人员、配套人员、职能部门人员,解决分工过细的问题,解决管理流程过于复杂的问题,解决KPI考核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只要人员减少了,管理的结果导向才容易实现。

一句话,让中国管理简单化。

四是中国产业链配套的优势仍然存在。虽然人员成本上升了,但产业半径的优势还有,要利用这仅有的优势,迅速完成中国制造业的改变。

五是把以业务员为主的不稳定的交易,变成以品质为主的稳定交易。中国企业,销售员占比太高,销售成本太高,挤占了成本,让工厂缺乏了控制品质的成本空间。这需要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我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生产管理,过去也做过生产管理,与中国的生产管理之复杂相比,美国工厂的管理是非常简单的。

最后申明一点,我这次参观的工厂还不是很多,不一定有代表性,行业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所提出的观点只供参考。在工厂管理领域,我不是专家。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