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笔者一友安先生,自其父癌症开刀后快两年了也没有回家探望。近日欲回家探父,临行之前,收到两个电话。一是安父的电话,说,儿回家探我,不能看望你大舅,否则父子断绝;另一是安母电话,说,儿回家探亲,若不去看望你大舅,则母与儿断绝。安父与安之大舅不合。安是否要回老家?回后是否看望其大舅?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可能经常会碰到类似两难的问题,如何处理? 这里,笔者抛砖引玉,提出讨论观点,以供共同探讨。 一、 从“列子两难”问题说起 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名字叫《列子》。《列子 汤问》里有《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进,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事,还是单位事情,还是企业管理事情中,总能遇到类似两难问题。处理起来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的处理方法是打太极拳,搞平衡,两边不得罪,往往最终结果是两边确实都不得罪,但同时两边也没有维护好,往往形成两边对处事者的貌合神离。 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有没有除了打太极拳、搞平衡之外的更为科学的处理方式呢?笔者从一起家事的处理说起,谨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 安先生案例的始末及处理 2004年11月份,安先生父亲查出得了胃癌。2005年3月,安父进行了手术,手术相对成功,手术后两年安父身体一直较好。而安先生自2005年3月份以来,一直在上海忙于发展,除了从经济上进行表示,解决经济问题之外,也没有回家探望,忽视了老人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现眼看农历2007年春节到来,安先生也想探望一躺父亲和照顾父亲的母亲。安先生老家在中国西部的乡镇,规矩很多,回一次家,要到本族亲戚和各种表亲家里去带点礼品,坐坐转转,这样在舆论上就说得过去。否则的话,将面临巨大的口诛唾伐,基本就是讲,你这个人在外面混了几天,挣钱不挣钱就不说了,连人情世故都不懂了,都六亲不认了?因此一般情况下,安先生回家一次,这些拜访的费用占总费用的30-40%,到那家能空手去呢? 这也罢。关键问题是。安父和安之大舅关系决裂。理由是前些年安之大舅病时,安父安母从头到尾,一直伺候帮助,直到恢复。此后两人因锁事发生口角,互不讲话。到安父得癌症及开刀、化疗之后,安之大舅一次也没有来看过,也不问。而两家人的居住距离,不到一公里远。 因此,在即将决定回老家探亲之前,收到两个电话。一是安父的电话,说,儿回家探我,不能看望你大舅,否则父子断绝;另一是安母电话,说,儿回家探亲,若不去看望你大舅,则母与儿断绝。作为安母,认为上辈人之间的问题不影响下辈人,应当叫安去探望。安父认为,你大舅都不认你父亲,你认大舅做什么? 安先生决定不下,来问笔者。笔者出的主意是:如果你要回老家探望父亲,无论是否探望大舅,都要得罪一个人;搞平衡打太极,瞒着安父去探望,也瞒不了多久,因为距离太近,最终还是两边不落好。因此,处理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不回去,而是由安先生出资,安父和安母来安之城市转转,散散心,既满足了探望和家人想见之目的,又从根本上回避了安父安母对安压力的核心点。 后来安先生按笔者建议执行,皆大欢喜,效果很好。 三、“安先生案例”带给企业管理中处理两难问题的启示 一是抓住主要矛盾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比如在安先生案例中,争议的焦点和核心是“如果安先生回去探望”的话,将要面临两难的境地。那么第一个思考点就是,能否解决两难问题产生的前提,就是说,如果安先生不回老家,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方法满足探望父亲母亲和家人见面的方法可以执行?如有,则最好去执行。 二是在无法解决两难问题产生的前提的情况下,要进行价值判断和相应的取舍。本案例中,假如安父已经行动不便,必须安回老家探望,那又当如何?在具体条件下,打太极拳、搞平衡将是最差的处理结果,落个两边不是人。安父一方的亲戚会说,这么没骨气,违背病重的父亲去探望一个对父亲伤害那么大的人?安母一方的亲戚会说:要看就光明磊落,偷偷摸摸看你眼里有没有这些长辈?OK。不打太极拳的情况下,要不就看,要不就不看。如何判断?那就要看价值取舍了。如果这种情况下,安不探望大舅,安母会当时生气,但事后会理解;如果安去探望了,只会加速已经癌症开刀的父亲死亡的速度,这种情况下,笔者建议安先生不要去探望,也就是说,要有个取舍和价值判断。 三是在进行两难处理的取舍和价值判断上,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但要以核心因素为主要决定因素。安回家探望的主要目的,是病中的父亲,如果回一躺探望之后使父亲加重病情和生气,那就违背了安此行的主要目的。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在面对某个员工违反规定和纪律就要进行处分的时候,我们有时也面临各种综合因素的困扰,进而管理者自己思维是混乱的。如果能分清核心因素,则可能要好判断和好决策的多。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孔子的孙子子思去卫国,看到卫国有个叫苟变的人很有军事能力,而卫国此时正面临其他国家进攻的危险,卫侯正为没有合适的人才而发愁。于是子思就对卫侯说:你们国家有个人,叫苟变,这个人有领导指挥500辆战车的能力。卫侯说:这个我知道。只是苟变这个人,我以前派他当税务所干部的时候,他去收税,居然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不能用。于是子思对卫侯说:好的木匠不会因为一块巨木有两个小虫眼而舍弃整块巨木。卫国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这么好的一个大将,怎么会因为一点小问题而不使用,以至国家遭受丢失城池的损失呢?卫侯点头。其实这里也涉及到企业用人中的两难问题,这时候就要看价值判断和取舍的出发点及管理者自身的水平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管理的实际中,这种两难问题比比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较典型的是职业管理者和许多国内企业CEO的亲戚之间的冲突,也是司空见惯。如何处理?这是一门艺术。笔者所给出的,只是一种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以上是笔者的观点,希望对相关朋友能有所启示和帮助。 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欢迎与最管理(http://news.12reads.cn/)()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 上海威贞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联系电话:021-64557469 13918210296,电子邮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