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佛家思想中的“管理真经”之一——成功妙在“离一切相”

  书市上摆着一本叫做《管理真经》的书,颇吸引人的眼球。企业家们也许做梦都在想着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而苦于找不到门径,如果《管理真经》真能够为他们指点迷津,也算是功德无量。既然称为“真经”,总该与佛家有缘;但是此书在介绍了儒家、法家、道家的有关思想后,却找不到佛家的思想的踵迹。这绝不是作者的疏忽,如果把管理真经理解为成功的模式——佛家称之为“相”,佛家不会提供现成的答案。佛家从不向信众标榜成佛之法,而这恰是一道真经:成功妙在“离一切相”。

  佛家认为:“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第八)那意思是说,世上没有现成的成佛的秘诀,如果把成佛之法写成标准的答案,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这并不是在否定佛法的存在,而是在告诉人们,要想“甘露灌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坚持若干项修炼。

  不过世俗中总有人在传授成佛的“真经”;为了使人信服,便于掌握,总要以一定的“相”表现出来,无非“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然而,“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第三)我相人相众生相或许不足取,寿者相则相当于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那也不过是众生相之一,无法像“菩萨”那样引导我们度过“苦海”。佛经又把相划分为“法相”与“住相”,如果把法相视为具有空间差异的模式,那么住相作为一种模式就只是具有时间的差异,两者都只能以时间地点为转移。如果我们只是固执于某一种相,就很难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可谓异曲同工,都在告诉我们在处理绝对与相对、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中不可以偏概全。

  一定的相往往出自于具体的个案,在个案身上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未可厚非,但是总结者为了叙诉的方便总要有所取舍,加上个人认识的局限,难免保证个案“成佛之法”的客观性不受影响。如果有人把这种体现在个案上的成功相当作具有普度性的佛法,即使不会走火入魔,也是在刻舟求剑。近年来,管理领域几乎每年都有被炒作的管理热点,炒作者把自己装扮成普度管理的救世主,把某种管理模式鼓吹成企业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在挣得了可观的香火钱后就拂袖而去。对于一些恶意炒作,那就更值得警惕。为了人们避免拜错菩萨烧错香,有病乱投医,佛经告诉人们:“应离一切相。”(《金刚经》第十四)

  但是这并非要藐视“一切相”,相反,佛经要求人们尊重所有成功者的经验,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褥多罗三藏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金刚经》第二十三)既然“是法平等”,当然包括从著名企业总结出来的著名管理模式,对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身边的个案以及本企业过去的经验教训也不可轻视,应当取其善者而从之。有这种“修一切善法”虚怀若谷的情怀,就可望化腐朽为神奇。不过,在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时也不要盲从;尤其对那些从著名企业总结出来的经验更要客观对待,不要囿于具体的管理模式,应当“见诸相非相”,善于从既有的成功相中认识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这才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求实态度。能够历经这种对相的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就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进入更高的管理境界。“凡有所相,皆是虚言,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第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佛看来,一叶一菩提,而世界上又没有完全相同的绿叶,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将“我相”转化为“它相”之后,再趋向成功境界的,那样做即使有所斩获也是舍近求远。况且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相”的“丛林”,还在不断的花样翻新,如果我们不断追逐别人的成功相,实在经不起折腾。既然如此,我们不防“离一切相”,专注于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耐得住修炼的寂寞,克服各种磨难,按照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锲而不舍,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相,从而走向成功。

  欢迎与最管理(http://news.12reads.cn/)()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张华强,邮箱:/* */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