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从新加坡航空经营看国内民航困局

航空公司的座位是一种易腐商品,一旦航班起飞了,未售出的座位就不能再出售了。因此航空航空公司的产品不仅仅是座位,而是在特定日期、特定时间可提供的座位

从新加坡航空经营看国内民航困局

作者按:应XX航空公司品牌与服务体验,即将推出系列观察。该文原发经济导刊杂志。

有人士称,2006年是中国航空业最值得大哭特哭的日子,是业绩最糟糕的一年。

2006年上半年国内民航业总体亏损25.7亿元,业界一致将此归咎于航空燃油的快速上涨。但同样在油价的压力之下,美国航空业却出现了全线反弹,据美林证券分析上半年全行业盈利达到15亿美元以上。阿联酋航空公司2005年在燃油价格狂飙、全球许多大牌航空公司全面面临亏损甚至再度濒临破产边缘时,却实现运送乘客1450万人次,同比增长200万,利润达到6.74亿美元,同比增长2.8%,营业收入高达63亿美元,同比增长13亿美元,增幅达到27%,平均上座率达到73%以上,令众多全球大牌航空公司大跌眼镜。与国内航空公司上半年即亏掉25.7亿元对比,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有人甚至用一句大白话就是:航空公司们,你们究竟在傻忙些乎啥?!

中国航空业的亏损却简单地归咎于油价,这实际是在自欺欺人,是令市场所不能接受的。我们所看到的是,国内航空业市场机制的扭曲、航空公司战略转型缓慢及企业内控措施的不到位才是中国航空业亏损得一塌糊涂的真正原因。

《展翅高飞》是洛伊佐斯·赫拉克莱厄斯和约亨·维尔茨新近推出的关于全面解析新加破航空(以下简称“新航”)经营之道的新著。从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经营业绩,我们可以看到国内航空公司的差距在哪里,失败在那里,困局在何处?联系到前期国资委李融荣主任对国内航空业服务意识差、经营业绩低的“怒斥”,加以笔者前期在南航、东航、国航、山航、上航等国内航线之间的乘坐体验和经营状况调查了解,笔者认为,服务差距大所体现出来的仅仅是表层的东西,其真正深层的原因除了上述所述外,那么航空业垄断的背后除了体制、效率、转型、内控外,我们还需要更深层的哪些思索?

为了更清晰更理性地分析国内航空公司的管理垢病,破解国内航空业困局,笔者以新加坡航空的管理经营,就新航经营所关注的七个因素与国内航空公司加以对比,并就一些软件服务和硬件设施等方面改进意见进行了阐述,旨在分析探索振兴国内航空业的发展和出路。

品牌之痒:国内民航普遍“缺钙”

在航空界,新加坡航空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几家具有很强正面品牌效应的航空公司之一。高昂的品牌价值可谓是该公司多年来审慎决策和正确实施战略的结果。我们看其在广告策略方面,新航采取的是全球性的做法,在国际媒体和海外市场的推销中采取同样的广告,用不同的语种传递出同样的信息,在品牌定位方面始终如一,用新加坡姑娘作为形象代言,绝妙的飞行体验和先进的机型,明确新航的品牌,无论是东南亚危机期间还是到今天的经营思路,年复一年不断地反复强化。正确的广告策略和清晰的品牌定位让新航首先赢得了很高的品牌信誉,带来了品牌的美誉度和顾客的认可度。

反观我们国内航空公司,在这些航空公司中,笔者以年飞行7-10万公里航程也没有真正体验出各航空公司明显的差异化,除了飞机上的公司LOGO不同外,我们的确体验不出多少品牌的独特和差异。在广告策略上,国内航空公司似乎热衷于办机上杂志,地下的各高端商业杂志也是打破头地去飞机上占位、抢位,争相成为XX航空指定机上读物。表面看,航空公司自己运作广告省缺了很多广告费用,但实际上选择的这些媒体对潜在消费群体的影响力较弱,特别是对于习惯于以火车、高速巴士进行旅行的商务人士来说,要改变此类人群的消费和商务旅行习惯非常困难。在品牌定位上,我们知道春秋航空倡导合适和低价,但是对于其他国有垄断性航空公司,有多少乘客可以一口喊出这个航空公司的特点?品牌定位模糊使得国内航空公司只有在价格上盲目拼杀,在空姐的“装备”上动脑筋,但其标准服务之外的差异化在哪里?我们很难辨别,也无从体验。我们的广告今天这个样明天换领导了再来一个形象,缺乏持续的强化,能塑造起丰富的品牌内涵来吗?根本不可能,这倒是显易而见的。

机群飞行年限:优劣势对比见差距

从创立之初,保持机群较短的飞行年限一直是新航战略的核心要素。十几年来,新航机群的飞行年限仍然保持长期低于行业的平均年限(见图一)。为什么强调保持机群飞行较短的年限呢?因为新航发现这是影响经营业绩的关键因素。一是,飞行年限较短的机型有着更为先进的工艺,燃油利用效率高;二是飞机出问题的机率小,新航得以避免因航班延误或错过联程航班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如误机时对乘客的补偿,因此产生的餐饮、住宿、交通等费用的支付;三是飞行年限较短的机群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更加安全准时;四是飞行年限短、工艺先进的飞机能给乘客更为舒适的乘坐体验。正是基于上面的四点,即使在“911危机”、“亚洲金融风暴”等特殊困难时期,新航也保持了强大的现金流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当然我们也看到,新航得以持续领先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不断购买新飞机,而且其持续的高赢利率和充足的现金流也是推动其采购新飞机的关键因素,这两个关键因素则归结于新航的低成本运营和多元化的个性产品服务。

与新航不同的是,我们国内航空公司的机群经常处于疲惫运营状态,甚至有的航空公司出现机长集体请辞等事件。看看媒体、听听航机楼站的广播,我们就知道飞机因为临时机械故障延误的航班比比皆是,何谈安全感?何谈经济效益?我们很多航空公司今天盯着向国家要政策,明天嚷嚷行文要提高燃油费,后天打报告不能减免机场建设费啊,还有多少真正的心思在管理效率、运营质量、航班顺畅、人性化服务上下功夫?还有多少战略性决策、高效化经营的高度和精力吗?是不是我们的机群仍在老龄化服役呢?是不是我们具有真正的低成本呢?是不是我们的现金流真正是靠顾客靠服务来产生呢?如果说初期的发展靠银行贷款,那么现在运行几十年了,二十年残酷的市场化培养和熏陶,哪个航空公司说我的现金流全部是经营业务产生的?没有低成本,缺乏健康的现金流,我们凭什么能够持续领先?我们能有什么理由不年年报亏?

低费用下的高生产力与高费用下的低生产力

很多航空业的观察家称,包括新航在内的很多亚洲航空公司的成功是相对低廉的工资水平,因此在成本上就有一定优势。但实际上,新航认为低工资水平并非是新航竞争优势和出众业绩的惟一决定因素,相反新航更强调是员工的高生产力(见图二)。从洛伊佐斯·赫拉克莱厄斯和约亨·维尔茨的研究分析,我们知道新航公司的员工失业率非常低,1996年新航就有19%的员工已经在新航服务超过20年。另外新航在先进设备和员工培训上也舍得花大价钱,并向所有级别的员工派发期权。正是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激励了新航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自然获得了很高的生产力和经营效率(见图三),冲抵了因人力成本上升造成的业绩摊薄。

图一:新航机群的规模和飞行年限

图二:不同航空公司的生产力比较 每吨—公里/千美元的人力成本

来源:《21世纪的航空业》一书

图三:新航集团每员工创造的附加价值 单位:新加坡元(千)

图四(1):1996-1997新航收入的全球性分布

图四(2):2000-2001年新航收入的全球性分布

图四(3):2000-2001年新航收入的全球性分布

图五(1):国内主要航空上市公司上半年数据 单位:亿元

来源:深沪证券交易所公开资料

图五(2):国内三大航空公司拥有的飞机数量(数据截至2005年12月31日)

东航

国航

南航

成立时间

1988年6

1988年8

1995年11

境外IPO时间

1997年2

2004年12

1997年7

总资产(集团)

560亿

573亿

723亿

员工数量

3.5

2.3

3.4

飞机数量

191

194

238

分子公司数量

14

5

18

现任董事长

李丰华

李家祥

刘绍勇

已引进/在谈的战略投资者

新加坡航空

国泰航空

大韩航空

图五(3):三大航空公司综合状况比较

我们回头看国内航空公司,虽然国内大部分航空公司的员工收入水平高于大多数国内其他行业,但与全球性的航空公司来比,我们的确也是低人员成本,但低成本是否真的带来了高效率和高业绩了呢?8月底在继南航报出今年上半年亏损8.35亿元后,东航又披露了亏损近15亿元“难看”的半年财报。上航的半年报也显示今年上半年亏损1.63亿元(见图五(1)、(2)、(3))。出自中国民航总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民航全行业亏损额达25.7亿元人民币,几乎占到世界航空业亏损总额的15%。大家异口同声地归结为航油价格飙升是亏损的罪魁祸首,但我们反思这是主要原因吗?凭什么深圳航空上半年创造了1.32亿元的中期利润,春秋航空以3架飞机的运营规模,在今年1—8月获得超过千万元的盈利,同样是小规模的民营东星航空公司首航之后的第一个月也实现了赢利近百万元。

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里面固然有体制因素在“作祟”,但我们的人才问题呢?我们的营销能力够了吗?我们对成本真正做到可控了?(见图七,即下面的表123如南航近6000名空姐将统一换第四套空姐制服,每位空姐的整套“行头”高达近万元人民币,空姐万元新装的华丽摆谱真的可以给南航带来本质上的竞争力吗?我们如何在世界航空业保持低人员费用的高生产力?哪个航空公司勇敢地拿起手术刀自己解剖自己了?这些都是非常现实和迫在眉睫的问题。

开放的竞争环境与多婆婆监管的尴尬

新航是新加坡政府通过淡马锡控股公司作为大股东来运作的,新航的董事会也是直接由新加坡政府任命,但政府对经营干涉的非常少,在新航的运营中几乎不扮演任何角色。正是由于政府对新加坡航空业经营的开放,因此带来了竞争,包括新航在内的新加坡以外的其它航空公司也参与民航的运营竞争,开放给新加坡的航空业带了活力和动力。

而我们国内的国有航空公司直接属于国资委监管,同时又直接受国家民航总局的领导,而上市公司更受股东的间接控制,在管理经营和企业控制权的博弈上往往染上“国有大企业病”,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多级婆婆都想管,结果谁都力不从心,而很多航空公司的董事会实际上与其它行业相差无几,只是个空壳而已,经营业绩与行政命令息息相关,如国家发改委批民航总局的申请,民航总局再批各航空公司的请求,协调各航空公司的利益,如前期闹得沸沸扬扬的调高燃油附加费事件,虽然为了减亏,把成本分摊到社会了,虽然最后“阳谋得逞”,但因此百姓产生的意见非常大。应该说,民航等国家垄断行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但不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世界WTO经济运营环境下,国与国之间的航空业兼并或重组在未来是趋势,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去控制就思念着去走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路,更不能因为亏损就不采取市场化的调控手段。

全球性收益成国内民航经营“短板”

新航在依靠新加坡“世界城市花园”和“世界贸易枢纽”的良好声誉和地位进行全球性运作,是其近年来持续成功的一个重要优势。我们在分析新航经营收入的全球性分布可以发现(见图四),1996-1997年主要收入在亚洲,占36%,而美洲22%,欧洲20%,西南太平洋11%,西亚非洲9%,其它2%;在2000-2001年主要收入在亚洲,占54%,美洲9%,欧洲16%,西南太平洋9%,西亚非洲8%,其它4%;在2003-2004年主要收入水平在亚洲的水平仍占据大部分,达48%,美洲7%,欧洲19%,西南太平洋12%,西亚非洲7%,其它7%。这说明新航在雄霸亚洲市场的同时,其全球性的运营也是均衡稳定的,这就避免了经营业绩因地区不平衡性或区域经济波动而带来的业绩影响,避免了经济形势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冲击。可以说,新航在开展全球性产品和服务营销已经取得了实效。

对比国内的航空公司,我们除了在本土进行价格战的厮杀和不断期望提高燃油附加费外,似乎缺少与新航的全球性运营竞争力。但中国国航2006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47亿元,远远好于东航和南航,这说明亏损是全行业无奈且应该的事情吗?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分析师郑武认为,中国国航的航线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反映在公司的利润表上了:高价值商务户客源(据调查,北京机场公务和商务旅客占全部旅客的比例分别为57%和76%);更高的飞机利用小时;境外加油和套期保值带来的燃油成本优势;更低的吨公里起降费用。这是中国国航迈出了差异化运营后取得的较好业绩,这也预示着国内航空业发展的转机,但为什么其它航空公司不去做甚至不会做呢?这是个大问题。

另外,最近围绕从美国到北京新增直飞航班的经营权问题,美国各大航空公司展开了全身解数,前往中国有关部门进行一轮又一轮游说活动。其他强有力的竞争者包括美洲航空公司、大陆航空公司和西北航空公司等等业界巨头,它们也希望能从各自的母港开辟前往北京的直航班机。笔者认为,由于美国国内民航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公司都把盈利重点放在推出新的国际航线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航空公司未来的经营策略也必须借鉴新航等国外航空公司“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开辟有价值的航线资源,在全球性收益上大做文章。

化解危机:国内民航思维“短路”

从1997年新航开始就经历了一系列危机考验,从“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全行业危机到台湾坠机的SQ006航班的个别的公司危机事件,再到2003年“SARS危机”、伊拉克战争等等,危机,危机,危险+机遇,一些危机事件过后,新航反而更快地成长起来。虽然我们认为这是全行业的危机,但放在新航来看,每一次危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虽各不相同,但新航在所有的危机的反应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可借鉴之处。首先,即使在危机时期,只要能为乘客提供更便利的服务,新航也不吝啬投入增量资金,靠良好的财务储备和稳固的品牌形象积累,顺利度过难关;其二是新航不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就一心一意在提高顾客满意度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真正以顾客利益为重;另外,在困难时期,新航的管理高层始终以身作则为公司分忧,带头主动减薪,裁员压缩开支。这些虽然在外界看来属于常规做法,但真正落实并执行到位,尤其是在危机时期就显得非常可贵和必要。

回头再看国内航空业,分析我们在危机面前的解决和处理能力,差距不言自明。最近关于东航危机、南航巨亏、鹰联航空账号冻结等事件,在外界看来不是市场机制、战略转型缓慢及内控措施不到位的客观原因,而是对危机处理的态度和方式,是中国企业固有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维模式在作祟,更多是因为一个人的出事搅乱整个团队、一个公司。

联盟与并购战略:航空业未来发展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制度高度完善的行业环境使得航空公司之间难以进行并购,只能采取联合的形式进行合作,新航也不例外,从新航2000年和2004年建立的联盟网络来看,战略联盟对新航业绩的提升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见图六)

新航在启动战略联盟初期非常谨慎,当初的合作伙伴大多是一些不太知名的航空公司,后来随着战略联盟的扩大,吸引了一批大名鼎鼎的航空公司,在推进战略联盟的过程中,新航持有合作伙伴的更多的股份,从而能够参与甚至控制合作伙伴的决策流程。新航在达成代码共享协议时尤其慎重,以免合作伙伴令人不满的航线服务损害了苦心经营的良好口碑。在世界航空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国与国之间的航空公司下一步竞争的趋势是建立战略联盟,共享资源,降低成本,达到竞合与共赢。

2006年9月初,国内的鹰联航空、奥凯航空、春秋航空、东星航空、吉祥航空五家民营航空公司的董事长在成都举行了一个“经验交流座谈会”,期间达成了一项初步协议,要在资源、航材、航线、代码、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经营管理培训等方面实现共享,并最终成立一个松散型的联盟组织,联盟成员称这可以有效缓解民营航空成本高、风险大、融资难、安全度与信誉度受质疑的窘境。虽然这种松散型的结盟没有契约性的根基,没有本质上的经营集权与监控,或能解一时之痛,却不能疗一世之伤,但无论如何,这让我们看到民营航空公司迈出的这一步,对未来国有航空公司之间的进一步并购和改革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思维。不可否认的是,股权分置改革对推动国内民航企业规范化、市场化、效率化经营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从目前航空公司的此项股改来看,其复杂程度、利益关联非常棘手,这也是航空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迟缓的原因之一。我们必须肯定的,如果经营权、决策权、所有权等继续含糊下去,那我们面临的就不仅仅股权改革这么简单了,市场面临崩溃、外资继续蚕食的日子就越来越近了。

尽管国内各航空公司也加大了成本节约力度,但最明显的一点是,我们的运力过剩现象依然存在。在增加燃油附加费的同时,机票打折依然盛行,“红眼航班”重新获得批准。这一方面增加了各公司的营业收入,但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成本上升。笔者从目前国有航空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来看,无论是冗员过多,管理粗放还是运力过剩、品牌及服务水平虚弱等等,都直接反映出我国航空业市场的国有化程度过高这一痼疾。“虽然在政府主导下,行业大规模重组已经进行,市场开放竞争的态势已初见端倪,但含金量还实在有限。”这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正视的,民航改革距离真正意义的“破垄断坚冰”,要走的路依然漫长。

航空企业尽管已经开展起政府主导型的行业大规模重组动作,并对数家民营航空公司开“绿灯”,但国有资本仍是目前中国航空市场的主导力量。民航总局在这种情况下的作为必然有限,行业过度竞争带来的仍是国有资本收益率下降,行业持续亏损。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局,降低各航空公司国有持股水平、实现出资人结构多元化、提升产品、管理和服务的竞争力才是必由之路。

原载:经济导刊杂志2006年10月号

注:部分数据来自《展翅高飞》一书(作者洛伊佐斯·赫拉克莱厄斯和约亨·维尔茨),鸣谢沪深证券交易所、民航总局、中国民航报、《航空业务》杂志为本文提供部分数据资料。文中图片除署名作者外,均为本刊资料。图片与表格略。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