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感应管理之路》
1、平视的状态
——“江泽民同志带的草帽是哪个地方定做的”
同事们见到我一张照片,好奇地问:江泽民同志带的草帽是哪个地方定做的?
1990年的一天,江泽民同志到新疆。我是保障江泽民总书记专机领导组长,我们在机场迎接。飞机再过38分钟就要降落时,我突然抬头看天,对侯参谋说:“到库尔勒街上买十几顶草帽,半小时赶到。”
江泽民同志下飞机了。临近中午,天气确实有些热,我把草帽递上。“辛苦了!”总书记握着我的手说。我感到一种亲切的关心,就像平时我们戈壁滩上的战友在一起那样轻松和正常。这种平常让我感知到,江总书记已感觉到我们的工作状态,他是很满意的。
望不尽的天空,望不尽的戈壁。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泽民同志亲切与我握手的镜头,就这样被侯参谋的“傻瓜”相机记录下来。过程就是这样平常。草帽是普通老百姓的草帽,一元多一顶。
由此,我得到了一个感悟: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但应平视对方,不俯不仰,这样最为真切。这种真切,本身就是对你交往对象的一种尊重和理解,同时也为对方了解、理解你提供了直达的感知通道、相互间传递的情况、气息就容易靠近,对方的感觉就会较为准确;否则,俯仰相视,是不容易“找到感觉”的。
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主持人缺乏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角度问话交流,就会使采访对象产生一种压抑感,造成交流上的心理障碍。采访领导干部、企业CEO、明星大腕时,如果格外地以仰视的角度与他们对话,并不见得有好的效果;不卑不亢,则能得到更好的配合。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获得较好的反映,主持人与对话的对象都处于平视的状态,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2004年,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作为泉州市参加评选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的推荐者,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发表推荐演说。我是陪同者之一,坐在观众席。他从后台走到前台时,观众掌声雷动,我能感觉出这是一种心声。为何能反应这样热烈?这不仅因为余光中先生的名气,更主要的是他以一种平视的神态走出来,走近主持人,走近观众。我对余先生说了这一心得,他笑笑表示认可。
曾获得八十多个国家级大奖的纪录片制作专家冷冶夫对我说过创作的经验:从平视的视角出发,以平静的心态完成平实的作品;拍摄后,用心灵的感悟去剪辑。
我看到《平视张爱玲》这本书获得好销,问大家买书的动因,得到不约而同的回答:想知道一个比较真实的张爱玲。人们是想从平视中得到“真”。
我们到幼儿园,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小朋友哭了,阿姨老师一般都会蹲着哄他。如果站着,居高临下地哄他,是没有效果的。人从小就具有平等的、平和的心理需求。
我们单位招聘人才组织面试。厦门大学毕业的小张入选。他说,他的条件不如一起来应聘的几位落选的同学,自己应聘的效果好,是记住了母亲说的一句话:“面试时,你不要把头抬得很高,也不要低着头不敢正视评委。”
我想,可不是嘛,许多次当招聘、干部竞聘的评委,回想起来,那些流露出傲视的,或过分谦恭想得到好感的,或不敢正视评委的面试对象,一般都得不到高分。
由这些感想,联系到管理。觉得道理情形都是一样的。对同事、下属,如果以高人一等、高人一筹的眼光讨论问题、商量工作,就不会得到大家全身心的投入、放心的参与;以这种视角与人交往,也不容易得到知已。
同样的,与上司交往,也要平视。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上司也是平凡人,作为管理者,管理你的上司也是你的职责。”北京光华管理中心阵雷川教授在讲向上管理之道时说,上司也是普通人,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是部下工作中正常的工作内容,重要的是,应以平常的心态去建立一种双方的风格、特点和期望相吻合,并能满足双方基本需要的关系。
对人、对事物应持平常心来看待,不必太神圣了,如以神圣的态度来对待,问题就多了,感知就会走形、变形。对CEO、对长官、对英雄模范,对我们管理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应如此,包括已形成的规划、规章、制度、流程等。对成功的团队、著名的企业也应如此,以平常心、以正常的视角去看待,择善而从,不必迷信。
明明是羊,不能把它视为牛;本来是1000米的山,不必视为好几千米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