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管理:柔弱胜坚强?

“柔弱胜坚强”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思想,这里之所以用了问号,是因为很多人的内心里对这个思想是不以为然的,比如我们现实中看到更多的是刚强的恶霸们为非作歹,恃强凌弱,而“柔弱者”则受尽欺凌,即使能够能够活下来,也只是象缩头乌龟,苟且偷生,又怎么能算得上是“胜”?

其实,产生这样的疑问,跟语义理解上的歧义有很大关系,比如我们更多的认为柔弱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但在古代特别是古籍中的用词的实际意义往往和我们现在普遍认识的内涵上有很大的不同,或者说即使相同,也应该放到特定的条件下去看才能够正确的理解。

从老子《道德经》的整体思想上看,老子主张的柔弱更接近于灵活,或者说拆解一下,柔代表灵活,弱代表处下、被动等,所以柔弱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生存智慧和竞争谋略。当然以静制动只是本,目的上还要能达到后发先至,那么弱就不只是一种被动的等待,而是一种蓄势、观察的状态,那么进一步如何蓄势、蓄什么势、积累什么,这当然又有一大堆的东西,按《道德经》的思想,最高境界当然达到一种“道”的状态。

所以水是老子认为一种最接近于道的直观可以观察到的事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实际上水还可以以变换为各种形态,可以无限小,也可以无限大,可以汽化,也可以固化,还可以以各种方式和其他物体结合在一起。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是一种更加极端和直观的方式来说明“物壮则老”的道理,意思是一个有活力的事物,一定是柔弱的,如果坚强到一点都不变通的地步,那就意味着已经死亡了。

这也是企业管理中从理论上说更推崇文化管理的原因,因为文化是无形无质的,但基于文化又可能生发出各种制度(有形),所以文化具有元生性。现在企业管理上有一种倾向就是尽可能的把管理细化为尽可能详尽的制度,但是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完全制度化的管理也意味着企业完全的僵化(坚强),其生命力也已经走到了尽头,特别是没有文化底蕴的彻底的制度管理,对外部环境将丧失适应能力。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还是“坚强胜柔弱”,缺少制度的企业不是走向了灵活,而是走向了混乱。这说明基于文化(道)的管理从理论上更先进,但实施起来的难度很大,大部分企业实际上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我们可以用《孙子兵法》中阐释的强弱关系来补充,“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对于这一段的理解,我看到的众多版本中解释中歧义性是比较大的。其实很大程度上也跟特定词汇的古今理解上的差异有关系,比如,乱,从全文的上下关系看,实际上是指分散化、个体化,治是指整体化,所以说“治乱,数也”,意思是强调一个训练良好的军队,即可以分散为单兵作战的个体,也可以集中为行动统一的整体。同样,勇怯是前进与后退、进攻与防御等状态的转换,强弱是锐利、坚硬与柔弱、变通的对比,那么“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的意思在于,部队的分散是在集中号令下的分散,后退是为了给进攻创造更好的条件,变通必须以坚强做后盾,否则就成了散乱、消极与懦弱,当然也谈不上生成势和节的战斗力。

回到企业管理中制度和文化的关系,就是制度的制订要基于文化才能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文化要能转化为制度才能形成战斗力和攻击力。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