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红日》讲的故事是从解放军涟水失守、莱芜战役开始,一直到孟良崮战役,以国民党74师和共产党华野沈振新部直接交锋为主线,国共两党军队争夺山东解放区为背景展开的。虽然拍的有点罗索,沈振新这个人物刻画的也不算成功,但我觉得该剧对国共双方指挥机构战略布局、兵力调动等方面拍的比较精彩,电视剧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为什么失败、相对兵力较弱的华野为什么能够胜利分析的比较到位,对企业管理非常有启发。
故事的更概大致是这样的:解放军涟水失守后,国民党南线兵团20万大军在陈诚的指挥下,与北线的李仙洲兵团6万人马准备南北夹攻,吃掉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陈粟知道硬碰硬与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南线兵团对仗要吃亏,决定先吃掉北线兵团,消灭有生力量再说,就命沈振新用疑兵,以2万兵力对国民党南线的20万大军,拖延时间,以保证华野主力有足够的时间包围北线的李仙洲兵团。莱芜战役的结果是国民党军队得到了一个空城临沂,而失去了6万多人马。
丢了李仙洲兵团后,蒋委员长又令顾祝同统率45万大军,提出“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十六字方针,按照这个方针,虽然进展缓慢了一些,但前期也占领了不少解放区。进度慢,蒋委员长等得有些不耐烦,将十六字方针改了一个字,将“稳扎稳打”改成“稳扎猛打”。74师的张师长领会快,立功急切,部队前突,想拿下华野司令部。久攻不下后,就想以74师为诱饵,吸引华野主力包围74师,然后电请蒋委员长下令调动其他军队对华野形成反包围,一举吃掉华野。于是乎犯了兵家之大忌,将部队带到孟良崮地区。陈毅、粟裕抓住战机,用四个纵队切断国民党部队的增援,用五个纵队以绝对优势兵力猛攻74师,三天后攻占孟良崮主峰。
分析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结果,我以为除了常说的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政治说法外,国民党在管理上输在以下几点:
1、战略布局明确,但战争目的有误。莱芜战役战略布局是南北夹攻、孟良崮战役是“内外夹攻、中心开花”,战略布局非常明确,也是可取的;但是战争的目的是错误的,莱芜战役蒋委员长是打给美国人看的,张师长是打给校长和美观观察团看的,基于这样的目的,能够占领一城一地是最明显的绩效,至于消灭了多少共军则在其次,因此他们把精力集中在拿下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上。孟良崮战役张师长是打给校长看的,所以不惜冒险、不惜成本走险棋。而解放军的宗旨是“城亡人在,二者皆存,人亡城在,二者皆无”,不计一城一地得失,只要保存我方有生力量、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就行。
2、组织架构清晰,但沟通系统有问题。国民党的指挥架构是蒋委员长在最高层,前线设前敌指挥部,由前敌总司令负责,下设若干兵团,由兵团司令负责,兵团下辖若干整编师或军,从组织架构看,非常清楚,应该没问题。但是这个架构实际上名存实亡,蒋委员长越过前敌总司令和兵团司令直接向师长、军长下令,实在急了,飞赴前线,亲自指挥;师长、军长可以越过兵团司令和前敌司令甚至蒋委员长直接沟通,如张灵甫师长可以越过前敌总司令和兵团司令直接向蒋委员长汇报、建议。这样的沟通系统使前敌总司令和兵团司令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会撒手不管或听之任之。而解放军方面,陈毅、粟裕作战前,给各纵队司令开会,统一思想,下达命令,各纵队按照命令执行,没有什么越级指挥或越级上报的事情。
3、文化太差。74师师长张灵甫自以为是校长的得意门生,飞扬跋扈、看不起同僚,瞧不起上级;83师师长李天霞自以为资历比张灵甫深,而没当上王牌中王牌74师师长,就处处与张灵甫为难,不以大局为重,该增援不增援,该靠拢不靠拢;陆军总司令顾祝同靠收受贿赂保留李天霞83师师长的位置;汤恩伯为了打破74师铁板一块,派了个旅长到74师,结果还让张灵甫设计给搞死了;74师参谋对汤恩伯不敬,汤恩伯就赌气意气用事、不以大局为重;74师虽然是王牌中王牌,但也犯走私军火这样的大罪。总之,文化氛围太差,打胜仗的生态环境太差。解放军中也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私设小金库、私藏烟土、酒后强奸等事件发生,但一经发现问题,立即严肃纠正,该杀就杀,绝不姑息,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打胜仗的生态环境。
4、激励方式有问题。国民党的物质激励是奖金,精神激励是为党国、为校长统一国家,是中正剑、提升军衔,这样就会导致各自为政,有功就抢,有难就推卸责任,结果是勾心斗角,表面一个整体,实际上是散沙一盘。共产党方面,在没有什么物质激励的条件下,就用负激励、为人民而战争的精神激励。比如陈毅动不动就要处分沈振新,这样的激励方式虽然不是很完美,有时还有争抢俘虏的事情发生,但总体能够使各部队的全局观加强,有利于大规模战争。
撇开硬件装备对比不说,仅从上述管理的四个方面对比看,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比分为0:4,从管理方面看,国民党一定会输!
2008年11月27日于北京 张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