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种新的管理概念充斥市场,但稍加辨析,就可以发现这里面大部分的管理概念都是围绕着“效率”两个字在做文章,从80年代海尔的OEC管理,到90年代华为引入IPD,以及在新世纪盛行的敏捷供应链、绩效考核等等,无论是企业的运行体系设计,还是对员工的管理要求,都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市场激烈的竞争也让企业给员工施加更大的压力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改革开放之始,特区深圳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对效率的提倡无疑对于打破国营体制下企业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状态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为主题的管理变革,也极大的提升了中国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但是,效率从来不是企业的唯一主题,更不是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相反,围绕效率而开展的竞争不但把企业导向了一个共同毁灭的战场,如果极端化,更会使企业陷入低水平竞争而无法自拔,置身其中的经营者和员工只能在日渐稀薄的蛋糕上争食,反而陷入“勤劳而不富裕”的悖论。
某种程度上,单纯围绕效率而构建的企业运营模式会对企业独特竞争力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如企业所有的资源配置围绕市场导向、客户导向展开,那些需要长期发展才能见到效益但是却有可能形成企业独特优势的活动就无法开展。绩效考核导致员工行为短期化、功利化、浮躁化,但是真正有创造的成果需要在一种相对宽松甚至宽容的气氛中才能产生,企业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各种引入的外部管理工具,就会在不断的战术性获利的同时走向战略上的平庸。而如果没有形成战略优势,就无法摆脱低成本的价格竞争,就需要以更高的效率才能生存,就像转盘上的老鼠,不停的奔跑,直到累死。
从宏观经济角度,一方面由于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导致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另一方面大量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只能从事相对简单的技术工作,由于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缺少高度,从而导致对技术人才的容纳程度降低,初衷在于提高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合同法》却最终导致相反的效果,说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只是宏观经济的问题,还必须有企业微观的管理变革相配合,否则一个以效率为工具的低成本竞争体系只能导致劳资双方的对立性竞争,而不能产生双赢。
所以,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反思,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效率之上,还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