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变革中的中国:重整河山》
作为一家孵化器企业能够做到这样的规模已经相当不简单,而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能够走到今天更不容易。因为孵化器作为一种服务提供商在相当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的职能,提高了企业成活率,解决了就业问题,增加了税收,所以孵化器一开始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并且直接走到前台来服务的,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出现多种资本混合的形式。
对于政府而言,堤内损失堤外补,对孵化器的投入可以从就业、税收上面获得回报,但是对于孵化器,尤其是自负盈亏的民营孵化器来说,从在孵企业身上获取的回报相当有限,而相应的风险却不小,其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的模式在短期内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或者补贴的方式来弥补,但是对于一家要考虑十年甚至百年大计的企业来说,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既为在孵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也搞明白自己的蛋糕在哪里。
对于成都教育科技园来说,它遭遇的问题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那就是作为孵化器,它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2008年6月,在成都教育科技园王总的陪同下,我们前往武汉东湖创业中心进行考察。作为国内孵化器老大哥的武汉东湖创业中心在创立后的十余年间一直是国内孵化器的样板,然而这个“标兵”却在2001年前后做了“逃兵”。东创主任龚伟如今说起来还颇有几分得意:“当时其他孵化器的负责人见到我都说,你们是国家树的一面旗帜,怎么就改制了,是不是不做孵化了?从中央到地方,大家观察了我们三年,最后得出结论说你们是对的,你们还是做孵化。”
改制的过程颇有几分逼上梁山的感觉。2001年,武汉市为了创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准备投资十个亿打造两个核心项目,一个是光谷广场,一个是创业街。打造创业街的任务落在东湖创业中心的头上,但是政府投资建完光谷广场之后却没有钱再来投资创业街。没有钱,但是要出成果,东创在情急之下打起了“毕业”企业的主意,请他们入股,投资建设。不用龚主任多费口舌,这些创业者对创业街的价值心知肚明。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真正双赢的道路,东创不但顺利完成了几十万平方米的开发建设,还走出了孵化器建设的一条新路——产权式孵化器SBI(Shared Business Incubator)。通过孵化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现孵化器建设的商业化运作。SBI建设不再依靠政府投入,而是靠社会机构、企业投资者及个人投资者以共享孵化器物业产权的形式投资建设,这样既可以调动社会资金,满足中小企业对于孵化器的要求,又可以使投资者分享创新企业与孵化器的成长带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