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第41节:孵化“孵化器”——成都教育科技园发展战略(1)

系列专题:《解读变革中的中国:重整河山》

  第四章 孵化“孵化器”——成都教育科技园发展战略

  创新是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只在于要如何才能培育出适宜创新的土壤,使得新的思路、产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当全世界的人们谈论这样的创新环境时,心中想到的都是硅谷,他们希望以各种方式复制硅谷模式,于是英国打造“硅沼”,中国设立各种各样的高新区。

  然而并非冠以“硅谷”之名,就能行硅谷之实。硅谷的外在形态容易学习,容易复制,但是“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即便与硅谷相距不过数百公里的波士顿128公路美国波士顿128公路:128公路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一条半环形公路,修建于1951年,距波士顿市区约16公里。128公路沿线两侧聚集了数以千计的从事高技术研究、发展和生产的机构和公司,成为128公路高技术区,是世界知名的电子工业中心。地区都没有学好硅谷,中国的高新区又有怎样的底气说自己可以成为硅谷?

  作为中国高新区代表的中关村建区已经超过20年。对于中关村的探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派以写作《中关村的新革命》的新华社记者凌志军为代表,认为中关村的探索是成功的,而且这个成功还将继续下去;另一派则以互联网观察家方兴东为代表,他也写了一本书叫《中关村失落》,观点非常鲜明:如果把硅谷比作一个不断冒出创新思想的活火山的话,那么中关村只不过是一个一次性的硅谷。早年的中关村虽然混乱不堪,但是充满活力,是创新的摇篮。如今,“作为追求规模经济的城区,中关村将继续高歌猛进,但是作为新技术栖息地的科技园区,中关村已行将成为历史”。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凌志军还是方兴东,虽然他们最后的判断截然不同,但是出发点竟然是一致的。凌志军在清华创业园中看到中小企业创业的火热场面,从中看到中关村未来的希望,而方兴东则认为伴随着中关村的楼越来越高,路越来越宽,留给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中关村已经背离了硅谷精神,而逐渐走上了波士顿128号公路的发展模式。

  在他们看来,中关村的生死存亡,或者在更广的意义上说,高新区的生死存亡,其实根本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适不适合创新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为从硅谷乃至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的驱动是创新的源泉。为中小企业提供完备的孵化环境,提供适宜创新和创业的生存氛围,被视为硅谷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