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变革中的中国:重整河山》
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战略来说,高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对于高新区的发展来说,打造适宜创新与创业的孵化氛围则是比硬件建设重要得多的事情。在我们为成都教育科技园设计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持续地打造适宜创新和创业的孵化氛围成为我们思考的核心问题。
中关村已死?
中关村是中国高新区的一面旗帜,无论是探讨中国高新区模式的成功还是失误,中关村都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样板。
1980年,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陈春先到美国考察,他参观了硅谷,像许多去参观的人一样,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这种震撼持续的时间是如此之长,以至于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回国之后他提出在中关村打造“中国硅谷”的设想,并率先下海。20多年后,中关村气候渐成,但是作为先驱者的陈春先却始终没有熟悉商海的水性,黯然退场。
应该说陈春先是非常敏锐的,他在硅谷看到了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区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但陈春先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用自身不无悲剧性的经历证明了从实验室到市场是一段多么艰辛而漫长的路程。科技成果只有到市场上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有创新实属不易,然而能够把创新转化为产品的市场生存能力则更难得。
这个问题并非中国的科技人员所独有,科技新创企业成活率低也是全世界的高新区要面对的难题。事实上,正是因为硅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才成为今天的硅谷。
人们经常比较波士顿128号公路和硅谷,前者无论是在基础条件还是在人力资源储备上都不比后者差,但是无论是创新公司的数量还是规模都无法和硅谷相比。在探讨硅谷模式的经典之作《硅谷优势》中,一位从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迁往硅谷的创业者杰弗里?卡尔布(Jeffrey Kalb)这样说道:“128公路地区和硅谷的产业结构存在着根本性差别。128公路地区由大公司组成,他们有能力做任何事情,不仅仅是些小事,还包括主板、芯片、显示器和磁盘驱动器等所有的一切。小公司在那种环境下很难生存,因为他们不容易拿到这些元件。这不仅仅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种能量,一种能获取一切的能量……但是在硅谷的基础设施中,有你所需要的一切。因此,我说它不仅仅是一件事情,它是劳力、物力、原材料,更是时间。当你处于起步阶段时,时间就是一切。作为初创企业,入市时机是仅次于现金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些资源触手可及,你就比较容易做出决策。……这就是你作为初创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一种迅速决断、迅速行动、迅速变化的文化氛围。……你只有亲自在这儿工作过,才能真正意识到硅谷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多么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