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变革中的中国:重整河山》
其实,由于头脑中原有的孵化器概念,我们容易将其想象成为一个有固定边界的容器,但是实际上一个真正成功的孵化器更多的是一种“场”,一种氛围,一个平台。它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有自己的亚文化,又时刻与大社会互动的社区空间。不光有“物”的形态,还要有软的氛围,这个“场”的空气中有一股创业创新的味道,它激励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而被激起灵感的个体又强化了这种氛围。
成都共识
2008年12月20日,在成都世纪城洲际酒店的“科技孵化创新模式研讨会”上,来自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科技局和高新区的领导以及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技孵化创新模式。这是一次国内关于孵化器问题最高水平的研讨会,既有科技部的主管官员,又有学者以及主管各地孵化器的一把手。
会上,王志纲工作室为成都天府新谷项目量身打造的孵化器全新模式——“创业孵化社区”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评价。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倪克勤教授认为,“创业孵化社区”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在当时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保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对于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十分重要,而创业孵化社区在培育中小企业的成长方面探索出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模式。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处长张峰海评价说: “‘创业孵化社区’模式在孵化运营方面体现了理念的创新,对全国孵化器领域而言,都将是一次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有益探索。”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傅学坤认为,“创业孵化社区”模式为高新区在孵化器发展和自主创新方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他表示,将对“创业孵化社区”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会后第二天,《成都日报》、《四川日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四川各大报纸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成都商报》称“曾操刀《大成都城市经营与战略纲要》的著名策划机构王志纲工作室最近又为高新区忙了半年:一个斥资近10亿、占地逾百亩的科技孵化社区——‘天府新谷’方案昨揭开面纱”。《成都日报》也发表了题为“中国首个纯民营科技孵化社区全面建设”的报道,报道称科技部火炬中心、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成都高新区等国家、省、市、区部门达成“成都共识”,共同推动全国首个纯民营科技孵化社区——“天府新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