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变革中的中国:重整河山》
在比较了诸多指标和案例之后,《硅谷优势》总结道:“硅谷持续的优势来自多种因素,而远不是任何个人或单个公司。更确切地说,硅谷的优势来自其整体环境——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这个栖息地随时间自我发展,随着一代又一代新兴企业与新技术的成长而成长。”
换句话说,硅谷成功的最根本秘密就是这样一种适宜于创新与创业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新型企业得到最大限度的呵护,无论资源还是资本,无论机制还是文化,都让这些新型中小型企业如鱼得水,最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失败到成功。
硅谷是这些科技创新企业的育婴室和幼儿园。硅谷,就是一个大孵化器!因为,所谓孵化器,就是指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和资源网络支持,帮助新创企业成长和发展,使其具备自生能力,最终能够独自应对来自市场的风险。实践证明,在缺乏扶植的条件下新创企业成活率很低,而在孵化器中成活率则能提高到80%以上。
在方兴东等人看来,今天中关村科技中心地位的失落也正是由于对草根群体,对高科技创新群体关注的缺失,是这种孵化文化的缺失。
中关村并不是没有孵化器,凌志军在清华创业园中看到的就是一幅生动的孵化器图景……
“当时我来到双清路上,在清华创业园A座302房看到一个场面,有如新世界的混沌初开。这间屋子装着38家公司,每家公司只不过占有其中一个方格,由一张简易电脑台和一把转椅组成,和大公司里那种员工座位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在通常镶嵌员工姓名的那些地方,贴着公司名称,一律由普通道林纸打印而成,凌乱一片,让我想起满天繁星。电脑台后面坐着的那些人个个年轻,他们是CEO,也是会计,还是自己公司唯一的员工。只要花500块钱,就能在这里坐一个月,而他们在这里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半年。很多人失败了,但总会有人成长起来,扩大队伍,搬到楼上。那里有单间办公室,沿着走廊排列,是为他们这些人准备的。室内空间略大,可以摆下四五张桌子,门外挂着一块公司招牌。站在走廊里,可以看到两排公司匾牌分列左右,笔直地伸到尽头。12个月,也许18个月之后,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也会垮台,但必定有几家会继续成长,它们将搬到更大的写字楼去,占据整整一层。我对公司的创业景象并不生疏,可眼前这一切竟是闻所未闻。像微软和联想,它们都是拥有数万员工的庞大公司,但是说老实话,它们都没有‘A座302房’那样让我感到震撼。我看到智慧、激情、勇气,看到压力和不确定性,看到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看到死亡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