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第44节:孵化“孵化器”——成都教育科技园发展战略(4)

系列专题:《解读变革中的中国:重整河山》

  或者方兴东没有看到这一情景,但更可能的是方兴东们认为,单单清华创业园这样一个小的孵化器无法代表整个中关村曾有过的那种创新气息,那种曾经涌动在中关村的创业气息已经无可挽回地失落了。不管这场争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一个公认的观点是,无论是硅谷,还是中关村,无论是高新区,还是一个城市,要想鼓励创新,必须先打造适合创新的土壤。这种创新的土壤不仅包括硬件,更包括制度、文化等软环境。

  这个看似直白的道理真正操作起来却并不那么不言自明。

  孵化器之困

  只有真正创业的人,才会明白创业的艰难。很多时候,一笔很小的资金缺口,一个不起眼的办公场所,一次曲折的申报过程,都可能构成新创企业难以跨越的障碍。就像初生的小动物需要呵护一样,初生的企业也需要场所、设施、培训、资金和咨询方面的服务与支持,人们把这种服务形象地称之为“孵化器”。

  1956年,一位名叫乔?库曼的美国人买下一家倒闭的公司,将空闲的大楼低价租给创业者使用。这被视为最初的孵化器。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由政府出资为孵化器注入许多新的内容,比如资金、咨询、培训等服务。这个时期的孵化器主要是为了解决高失业率而设立的,都是非赢利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政府主导的企业孵化项目效果令人失望,许多企业虽然在政府的资助下成立了,但是存活率很低。政府直接使用优惠税收政策资助新创企业的做法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在孵化器运行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政府部门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区域网络和广泛的联系,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向创业者提供大量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关系和建议。研究者还发现政府部门与其他组织的协作能使企业孵化项目更具成效,这些机构包括中介服务企业、教育研究机构、金融支持机构等,人们开始把企业孵化和城市创新系统联系起来。

  观念上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政府在企业孵化支持方面的基本战略。政府开始从直接资助转向信息和网络的支持。后来政府在孵化器中的主要职能开始转化为政府部门、企业界、研究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的全面协作,孵化器的经营主体转向多元化,既有政府合作和资助型的孵化器,也有企业投资型的孵化器。但是,政府在孵化器运作中的作用还是不可或缺。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