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阅读黄光裕
“国美将回到黄光裕时代还是跨入陈晓时代,还关系到国美的两条路线之争:是走黄光裕主张的规模优先路线——首先高速扩张,在形成对竞争对手的绝对压制力后再回头提升效率,还是走陈晓力主的效率优先路线,着力提升现有门店盈利能力?
而这一战略抉择之争,一头牵动着投资者的收益,另一头则牵动着国美背后庞大的中国家电制造业今后的命运——将继续面对铁腕、狡诈,维持着漫长货款结算周期的潮汕强人黄光裕,还是面对看上去温和文雅、过去两年间致力于改善与制造商关系的上海管理者陈晓?”(2010年8月8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革命还是复辟:黄陈对决8·25》)
被誉为“欧洲德鲁克”的圣加伦管理学派创始人弗雷德蒙德•马利克则认为,这绝非是一场个人恩怨,以及简单的利益之争,而是管理模式的革命,更是中国企业发展模式的大变革。公司管理到底应该向谁负责?向大股东?向股民?还是向所谓的各种利益相关方?
马利克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发展要以企业自身的利益为核心!如果把赚钱看成企业唯一的目标,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这将会带来系统性的迫害,利润很重要,但是以利润为第一目标就必然导致一些短期的行为,另外股票市场是一个非常短视的市场,因为所有的投–资者,所有的股东都是追求短期利润。如果一个企业过度关注利润的话,他就等于往后看,就好像是坐在汽车上,看前面那个后视镜一样,仅仅是往后看。而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往前看,看到企业未来的需求;企业应该去满足这些需求,去创造客户。因此,中国企业管理模式需要更新,公司治理理念更需要更新。
或许,这只是媒体与学者们硬扣在他们头顶上的帽子,黄光裕没有想么多,陈晓也没有想这么多,他们想的仍然是权利的争夺。
战略抉择之争,是陈晓领导的国美董事会对外界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说辞,一来抛开与黄光裕直接的利益关系,二来可能更为有效地打动投资者与社会大众。
记得陈晓曾说:“我跟黄光裕也是很好的朋友,包括张大中也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方式可能不同,假如你想得更长远一些,今天你说在国美没有发生这些问题之前说国美很成功,但是实际上它隐藏很多问题,才会有今天这个变革的过程。
2010年6月24日陈晓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曾这样感慨,“如果黄总不再将个人利益和个人恩怨凌驾于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之上,那么即使二审结果不变,随着国美电器业绩扭转和股价回升,其自身的资产也将得到保值增值,这在过去的一年中已经得到了体现,但是黄总似乎却不这么认为。”
早就认定“陈晓有野心”的黄光裕决不愿接受这种任人摆布的角色,即使身陷囹圄也不愿低下高傲的头颅,即便置身困境也不会舍弃手中的股权控制底线,更何况陈晓在“511”触犯了他的底线,在12个小时内否决了大股东的意见,资本在公司董事会面前几乎完全丧失了力量。
这是黄光裕不能接受的,而陈晓对外的说辞是:按照国美电器引入贝恩资本时签下的协议,这将导致国美电器赔偿后者24亿元人民币(3.52亿美元)。从而认为:我们深信本次股东周年大会的投票结果并没有真正反映大部分普通股东的意愿,并肯定不能代表整体管理层及董事会的意志。
那么,谁能反映大部分普通股东的意愿呢?是陈晓领导的国美董事会吗?协议的效力能够超越法律吗?
按照公司法原理,公司本属投资者所有,公司本应由股东来控制,而董事会只是一个执行机构,经理则只是一个业务管理机构。有专家指出,国美的控制权之争,堪称“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极端表现。经营管理者不仅掌控经营,甚至还可以改变股权结构、决定股东去留,这种“反仆为主”的现象不是公司法律关系和治理结构的正常状态。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黄光裕是绝对不能接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和轻视。昔日其妹夫张志铭因为与其“政见不合”被扫地出门,曾经出任国美电器总裁的何炬也因为提出股权要求而被驱逐。
离开国美的何炬曾试图借助中建集团,并拉拢同样从国美离开的团队来打造全新的电器连锁“易好家”来与黄光裕再次叫板,结果黄光裕豪掷1.8亿元收购了易好家并让何炬再次失业并从此一蹶不振。
“在几年前落幕的‘迪斯尼战争’中,迪斯尼家族的人最终将迈克尔·艾斯纳赶下了台。在位20年的艾斯纳,成功让迪斯尼转型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在2003年,艾斯纳也与迪斯尼家族的人最终反目——当年12月,副董事长也是迪斯尼家族在公司中仅存的血脉罗伊·E·迪斯尼辞职,并指责艾斯纳犯有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七宗罪。借助自己创办的‘拯救迪斯尼’网站,以及舆论的支持,尤其是艾斯纳的败笔,罗伊最终成功。在中国,黄光裕家族能复制这一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