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市场位次,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位次靠后的品牌普遍陷入洼地失去经营的价值;只有占据第一、第二位置的品牌才真正意义上具备经营的价值。
1. 不同位次的市场风险
成功的第一个要件,就是远离风险,控制风险。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因为他们擅长错开风险、排除风险、甚至利用风险,譬如股神巴菲特、譬如金融权贵罗斯柴尔德家族。
某种意义上,成功就是错开风险的能力。战争的最高风险就是失败,孙子领军打仗,从来不失手。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排除风险的高手,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他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洞若观火,通过“道义、天时、地利、将士、法度”等五个方面的衡量,在战争发生之前,即可判断结果;所以战争胜负对于孙子来讲完全是可以预计的,战争的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绝对一点说,风险只属于看不懂风险的人。
A国语言写就的文件,让A国人去看,基本不存在信息误读的风险;让B国人去看,如果对A国语言只是一直半解的话,就会产生信息解读的风险。照说只看文件是一个很简单动作,之所以有风险就是因为懂与不懂的关系。
平均每100家企业就有75家陷入无效努力的尴尬,因为无效投资、无效营销的风险,很多企业经营者为此辗转难眠。面对市场风险的来袭,人们普遍陷入担心害怕的情绪世界,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实——其实很多风险的发生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市场风险的分布而自找的。
市场中众多品牌因为竞争形成一定的次第,居于不同位次的品牌,其面临的风险程度是截然不同的。位次靠后的品牌,陷入市场的洼地,风险程度最高,系属高危风险带;位次居中的品牌,处于市场的平地,风险程度中等,系属中危风险带;位次靠前的品牌,居于市场的高地,风险程度最低,系属低微风险带。
市场竞争遵循的是丛林法则,无论市场的回报还是市场的风险,从来都不是平均分配的。位次越靠后市场风险越高,位次越靠前市场风险越低,这就意味着市场中有很多雷区,是企业所去不得的。
很多企业之所以陷入被动,就是因为看不清市场风险的分布规律。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风险有着这样一种误读,“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正是这种悲观的理念、消极的论调,使得我们一再纵容自己的企业随意走进经营的高风险地带。
实质上,市场根据风险发生的严重程度是明确分区的。投资决策最大的风险就是在战略上陷入洼地,确保有效投资、有效经营、有效营销的第一要义就是错开市场的洼地,绝不触碰高危营销的雷区。
很多人以为,基于技术能力、生产质量、 管理腐败等因素导致的经营风险,通过努力最终可以得到控制;来自市场的营销风险,许多企业则全然不知如何应对。其实营销风险完全是可控的,位次居前的高山位置,营销风险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位次居中的市场平地与位次居后的市场洼地,皆具有不同程度的营销风险;降减风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避开高危地带,位次居中的市场平地尽量少去,位次居后的市场洼地决然不去。
2. 不同位次的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的效率是企业经营的关键,也正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区别所在。
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投入财力、物力、人力等各种资源,通过价值提供的市场运作,从而获得投资回报的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投入产出比是董事会与企业经营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然而现实中,不是所有的营销努力都有令人满意的结果,不是所有的投资都会有合理的回报,不是所有的耕耘都意味着丰收。
投资结果的不确定,资源利用的无保证,营销努力的失效,这一系列无奈的事实,令企业经营者苦恼不已。
与资源利用紧密对应的另一个词是资源浪费,所谓浪费就是对资源的使用不当、对资源的废弃不用导致的资源利用的不充分。营销资源的浪费,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显性营销资源的使用不当,包括战略、战机、技术等隐性资源的废弃不用,导致的所有企业资源与行业关联资源的利用不充分。
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如何避免营销浪费?是我们必须积极面对的课题。投资失效、经营失效、营销失效因何而起?关于资源利用程度与浪费程度是否有律可寻呢?
研究发现,资源的利用与资源的浪费,跟市场位次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关联。
在市场的不同位置,位次越靠前的品牌,资源利用率越高;位次越靠后的品牌,资源利用率越低。这意味着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占据高山位置、占据数一数二的市场位次。
相应的,在市场的不同位置,位次越靠后的品牌,资源浪费越严重;位次越靠前的品牌,资源浪费越轻微。这意味着避免营销浪费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远离营销洼地、远离位次居后的市场位置。
浪费是不环保、不道德的,浪费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很多人对营销浪费习以为常,认为做市场、做营销,浪费在所难免,对此不可轻易苟同。
我们以为最大的浪费源于对浪费的纵容。对于市场区间划分视而不见,轻易跨越无效经营、有效经营的区间界线,盲目进军不该触及的市场洼地,最终导致营销资源的全面浪费,这是人为的营销灾难。
占据第一第二的位次,则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营销浪费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营销资源的利用率。
3. 不同市场位次的经营价值
判断一个项目要不要做,经营价值是首要的。
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事业单元,在启动前、在过程中必须不断检核其经营价值,并据此调整项目要素,优化项目直至符合经营价值的衡量标准。
经营价值的衡量由三个方面构成,并遵循“经营价值系数 =(盈利能力系数×资源利用系数)÷经营风险系数”的内在逻辑。
(1)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越好,经营价值自然就高;盈利力差,经营价值自然就低。
(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越低,经营价值越高;经营风险越高,经营价值越低。
(3)资源利用:资源利用率越高,经营价值越高;资源利用率越低,经营价值越低。
位次居高的市场位置,盈利能力强,经营风险低,资源利用率高;位次居中的市场位置,盈利能力中,经营风险中,资源利用率中;位次趋低的市场位置,盈利能力低,经营风险高,资源利用率低。
据此,在不同的市场位置,经营价值与市场位次的关系清晰可见:市场位次越靠前,经营价值越高;市场位次越靠后,经营价值越低。
第一第二的位次,经营价值最高;3位以后的位次,经营价值开始衰减。品牌集中度高的行业,6位以后的位次,即失去经营的价值;品牌分散型行业,15位以后的位次,皆已失去经营的价值。
4. 位次效应
(1)竞争的实质是位次之争
什么是竞争?为什么会产生竞争?
只有一个选择,就没有比较的可能,就没有所谓的竞争;有两个以上的选择就有了比较的必要,就有了竞争与排序。
没有多余选择,就没有竞争之说。市场的现实是: 过于丰富的选择,导致消费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他们的解决之道就是排序。对所有进入选择范围的产品与品牌予以排序,从中找出最接近自己的需求状况与经济条件的选项。
比较是竞争产生的基础,排序则是一种的比较方法,以帮助需求者作出合理的选择。
排序也是人的天性。既是一种需要,又是一种爱好。
无论学校还是部队,在人员集合的时候,都会从高到低站成一个整体的队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在有意无意的对人对物进行排序,科举选拔就是对读书人的选拔与排序;运动会田径比赛就是对运动速度的排序。
对于消费者来讲,面对太多的产品,太多的品牌,只能选择1个或者有限的几个,排序是必不可少的选择手段。与此相对应的生产者,因为太多类似的替代产品与品牌,其品牌的命运则明显为消费者的排序所牵制。
我们经常借用竞争这个生物学的语言来形容市场内众多企业之间的关系,其实竞争的实质就是位次竞争,当同时有500家、甚至5000家企业提供同样的产品,竞争就是为了进入消费者品牌排序名单的前几位,真正进入消费者购买清单,直至最终成为首选品牌。
位次之争,是市场竞争的关键目标,也是品牌成败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企业在消费者的选择排序总是落于人后,仅有的销量也是建立在机会主义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企业是无法长久的。
位次之争有隐性与显性两种形态。显性的位次竞争,因为显而意见的,是比较好理解的。隐性的位次竞争,通常发生在行业形成初期以及品牌高度集中后期,因为其隐密的特性需仔细分辨。
(2)竞争的位次效应
>> 金银之后,废铜烂铁
同为金属,真正贵重的只有金银等少数金属 。2010年黄金的价格250-300元/克,铂金的价格395-445元/克,白银的价格约4元/克,同为金属的铜只有0.055元/克,同为金属的铁只有0.004元/克。黄金与白银的价格比例,历史值为40:1;2010年是70:1; 而银与铁的价差更是高达近1000倍。
金属与金属之间本身的物质差异,定然没有这么大,然而价值认同的落差却如此巨大,这就是位次的落差效应。
>> 状元之后,秀才无名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就是求功名中状元。同为秀才,中了状元以后待遇截然不同,面见圣上,高官得做,甚至还可以娶得丞相之女、尚书千金。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金榜提名是每个读书人孜孜以求的,而位居前三甲的状元、探花、榜眼,最终其地位与成就远高于普通无名秀才,头名状元的光环汇聚效应尤为明显。
秀才与秀才之间原本细微的落差,因为科举排序而被人为放大,这就是位次的落差效应。
>> 冠军之后,英雄落泪
我们经常在赛场上看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第一名笑容灿烂,第二名却黯然神伤,似乎只有第一名才是真正的赢家。比如足球世界杯,闯八强、争四强,最后到了决赛,得冠军的球队和他们的球迷一定欣喜若狂;另一支得了亚军的球队,照说也是很英勇的,然而他们的队员会哭泣,他们的球迷会摔骂街,他们的国家甚至还集体陷入黯伤。
冠军刘翔拍一支广告片价码高达1000万元,这是其他跨栏运动员所无法企及的;尽管他们之间事实的差距只有一点点,但得到的价值认同却有着天壤之别。
体育赛场的竞争排序效应较为鲜明尖锐,只是几秒的差距,冠军的身价可以十倍、百倍于普通运动员,这就是附加于位次之上的价值落差,也正是位次效应的特征。
不同的位次,其付出与回报并非按正比关系增长或者衰减。
第1名与第10名之间,努力程度相差不多,回报程度却相距甚远;能力的差距也许只有0.1倍或者0.01倍,身价却可以相差数倍、数十倍。
这种巨大的落差,似乎包含着某种不公平的因素,这就是位次效应。
以奥运会为例——
基本奖金:冠军奖金额=亚军奖金额+季军奖金额。
中国体育总局颁发的奥运奖金:冠军20万,亚军12万,季军8万;俄罗斯的奥运奖金:金牌35万,银牌21万,铜牌14万;冠军的奖金额度为亚军与季军之和。
冠军的附加收益:冠军除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奖金之外还会有一系列的附加收入,地方奖金、民间馈赠、广告代言收入等。
事实上,冠军的附加收益往往远高于基本收益,也正是附加收益的存在进一步拉大了不同名次之间的价值落差。冠军,也因此而弥足珍贵。
譬如:冼东妹,女子举重冠军,国家奖金20万,省市奖金50万,民间馈赠价值80万公寓,已知奖金总额170万。
借用财务学观点来评价,奖牌(金牌、银牌、铜牌)获得者的收益率普遍较高,冠军的经济效益尤为突出,其他名次的收益率则极为低下。
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关系。对于冠军来讲,投资回报率可以超越平均水平;对于未获名次或者名次靠后的运动员来讲,其收益甚至不足以平衡成本。
当然,体育竞赛的位次,更大的意义在于经济之外的价值与回报,这里只是借此说明竞争中存在的位次效应。
5. 市场位次:经营效益的标签
高定价不等于高盈利。单纯提高单品利润,没有销量规模支撑,总体效益无从谈起。很多单品一味追求高价高利润,市场销路却不一定打得开,把高价格高利润视作经营效益来追求,那只是一厢情愿的幼稚行为。
大销量不等于高盈利。单纯提高销售规模,甚至通过降价的方式获得销量,经营效益也无从保证。最大的未必就是最强的,有些销售来自市场的高处,有些销售来自市场的低处,为获得更多份额而打造的份额产品一不留神就会陷入市场的洼地,因此我们不仅要追求销量,更要小心分辨销量的含金量。
市场位次是一个综合性的营销参数,一方面体现了销售数量,另一方面体现了品牌质量;销量仅仅强调了数量,位次则强调基于质量的数量。
经营效益与市场位次:高位次,就意味着高份额与高利润率,两者综合的结果就是良好的经营效益;低位次,就意味着低份额与低利润率,两者综合的结果就是经营效益的低下。
经营效益与市场位置的逻辑关系揭示的意义,即在于实现了财务与营销的过程对接,不必等到整个营销过程结束、财务费用财务到位再来评估经济效益,而是从一开始就寻得判断的依据。
根据企业所处的市场位置判断经营效益,不用看财务报表,仅看市场位次就可以推断现在以及未来的财务状况。
(1)居于洼地位置的企业,处于无效经营区,没有利润,经营效益为零。此区间的企业,断然没有经营的意义。
(2)居于平地位置的企业,处于不稳定经营区,经营效益低下。此区间的企业随时可能被推入洼地,连仅有的一点微利也随时可能失去。
(3)居于高山位置的企业,处于经营稳定的战略安全区,利润饱满,经营效益良好。此区间的企业,最大程度地享有行业优质资源,无论先天的条件还是客观的环境,都首先有利于这些企业的发展。
位次靠前的企业,盈利能力强且市场份额大,经营效益好;位次靠后的企业,盈利能力弱且市场份额小,经营效益差。某种意义上说,市场位次就是经营效益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