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高山战略解读(中):跟随者的尴尬

当我们说“市场上真正有效的位置非常有限,通常只有三个;六位以后的品牌经营价值就急剧下滑,要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就必须占据市场的高山位置,如果不能成为第一品牌,至少成为行业的前三甲。”

很多企业听了根本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做第一第二的领导品牌,没这个可能,也没这个必要,持这种态度大多是跟随型企业。而且紧接着还会说,他们所在的行业市场大得很,没有谁生存不下去;言外之意,他们对自己的生存形态还挺满足。

他们说的话,没道理吗?有道理。但他们只说对了一半。说这些话的企业,他们所在的行业往往还处于发展阶段,属于冬虫夏草的夏草阶段。

1. 繁荣的假象 甜蜜的灾难

在行业发展的早期,奉行跟随策略的企业,确实具有较好的生存空间,并且获益很轻松,这是最诱人的。不必费劲心思研发专利产品,也不必呕心沥血创新营销模式,考察三、五家做得好的企业,产品款式,招商模式,形象设计,拿来综合一下,什么都有了;品牌名称也恨不得紧贴着某个大品牌,连宣传物料也都是从老大那里翻版而来,彻彻底底的拿来主义。跟随型品牌必然同时奉行低价策略,一开始低价还是能吸引一些顾客的,但久而久之没有品质保证的价格策略便开始失效。

比如太阳能热水器,为了实现更低的价格、为了实现了更高的利润,缩短真空管的加工时间,采用低成本的内胆材料,这些在外观上完全看不出来的动作,是跟随型企业普遍采用的降价辅助手段。一个是皇明,一个是杂牌,两个产品同时出现消费者面前,款式、规格、外观一模一样,价格却相差颇多,自然会有一部分人因为价格原因而购买杂牌热水器。然而赝品与真品毕竟不好比,用上2、3年后,甚至用上1年,杂牌太阳能开始呈现问题,热水能力明显衰减,而皇明太阳能出热水的状况依然很好,跟刚买的时候几乎没有区别。

这个时候口碑就开始起作用,杂牌太阳能质量靠不住,买太阳能一定要认准大品牌哦!当然还会有一些跟随层次比较高的企业,技术性能稳定,产品质量过硬,但是,受过伤以后的消费者群体已经变得非常谨慎,他们不再泛泛选择,对低价已然没有当日的热情,他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品牌本身。随着消费者的成熟,以前好混的企业便不再好混。

很多奉行跟随策略、奉行低价方针的太阳能企业,价格低到连营销人员的配备费用都没有,企业根本无法真正意义的正常运营,只是在行业发展的初期,混水摸鱼而已。

跟随型企业,往往被发展过程中的繁荣假象所迷惑,殊不知等着他们的却是未来的水深火热。

随着行业发展阶段的变迁,随着营销竞争的加剧,市场占比不断的向居于领先地位的品牌集中,跟随型企业随之陷入市场的洼地。2010年上半年,仅海宁地区的1100家太阳能企业,就有3/4处于停产状态。

企业经营是担负着万千责任的理性行为,应该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贪恋过程的轻松。盲目跟随最终带来营销灾难的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如果说跟随的前期过程还算甜蜜的话,那充其量只是一场甜蜜的灾难。

2. 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品牌不断集中的过程

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企业规模小、市场份额分散、行业秩序混乱是普遍情形;这个时期,品类导入、品类竞争是整个行业的主旋律,因此初始阶段,又被称之为品类导入期或者产业形成期。

经过一定时间的市场培育,在众多厂家的共同努力下迎来行业的春天——市场高速增长的成长期。这一时期,技术渐趋定型,产业特点渐趋明朗,拥有一定市场营销和财务力量的企业逐渐主导市场,那些财力与技术较弱、经营不善的企业,则往往被淘汰或被兼并。

产业的成熟阶段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少数大厂商寡分了整个行业的市场,每个厂商都占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由于彼此势均力敌,市场份额比例发生变化的程度较小,市场格局相对稳定。

至此,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营销现象:市场规模的增长,并不等同于品牌数量的增长。事实上,在行业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市场规模越来越来,另一方面企业数量却越来越少。

空调市场从1999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95%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经过品牌的集中,空调行业的品牌数量从1999年的400个,缩减至2009年的29个。这29个留存品牌中,半数以上品牌销售占比不到1%,有2个品牌销售占比甚至不足0.01%,其生存状况的恶劣程度可想而知。

需要强调的是,空调行业品牌数量缩减并非因为市场总量的下降,事实上十年间空调产量由1999年的1337.8万台增至2009年的5050万台,上涨了近3.7倍。

中国太阳能行业,2009年底还有7500家企业,到2010年6月就只剩下6000多家,半年时间就锐减1000多家。根据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的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将会从目前的6000多家锐减至300家。

企业数量不断减少,品牌数量不断集中的产业变迁规律,是不分行业与地区的。不仅仅中国,国际市场也存在类似的规律。据澳大利亚乳品技术发展分析资料,截止2009年12月17日,澳大利亚乳品企业的数量已经缩减到1946年的一半,而且有更进一步集中的趋势。

3. 跟随者的危机不在今天就在明天

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品牌不断集中的过程,如果不能占据良好的位置,就会陷入被淘汰、被兼并的被动局面。

即使知名品牌,到了某个阶段也不能幸免被抛弃的命运,在手机领域、汽车领域、家电领域无不如此。到了后期,被淘汰的不仅仅是无名品牌,也包括著名品牌。比如电视机行业,在负盈利状态中艰难的挣扎的数源(西湖)电视,就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地方名牌。侥幸不是营销的本质,行业不断发展,品牌不断集中,能笑到最后的只是极少数的几个。

如果不能成为领先品牌,只是做一个亦步亦趋的跟随者,这样的企业随时都有面临危险的风险。即时今天过得很安逸,最终也会有陷入洼地的危险;危险不在今天,就在明天。

尽管自身收益并不理想,对行业的贡献却很大,如果没有了这些跟随者,市场就不成其为市场。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培育了市场,失败者在果实成熟之前轰然倒下,最后的果实由胜利者独享,这就是市场的真相。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