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战略管理:中国情景下的企业战略行为》 第1章 (1)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 624.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35 353亿元,从世界的第15位上升到第3位,年均增长率高于9%,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具体可见表1-1。经过30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1.供给型经济转向需求型经济

改革开放前,卖方市场主导中国经济,大部分商品处于短缺状态,“短缺经济”特征明显。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时间之长、幅度之高,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上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中国经济从以供给为导向的经济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

表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年度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10年。

2.由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转为开放型的经济

3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是中国打开了国门,融入世界性市场之中。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彻底告别了传统的封闭和半封闭的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在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1 116.8亿美元的基础上,2002年进一步增加到 6 207.7 亿美元,2008年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25 616亿美元,1979~2008年平均增速超过15.0%。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为923.95亿美元,1989~2008年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 498亿美元,改为 1979~1988年累计的86.76倍;外商投资领域逐步拓宽,外商直接投资开始从农业、工业、交通、饮食娱乐业等领域向邮电通信、商品零售、金融保险业拓展。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1989年增加到56亿美元,2002年迅速增加到2 864亿美元,2008年为19 5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具体数据如表1-2所示。

表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相关数据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89年、1996年、1999年、2002年、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

3.温饱型经济转为小康型经济

曾经我们难以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是“吃饭穿衣”,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3.6元,2002年达到 2 475.6 元,1979~2001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702.8元,比1989年增加了6 328.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1%。城镇居民已整体实现小康,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7.7%,2002年则进一步降至46.2%,2008年则降为43.7%,开始步入小康。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2008年则降到了37.9%,生活水平由小康转向富裕。有关数据见表1-3。从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经济转型并没有完成,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取得成就已经受到了全球相当多的学者的关注。

表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

中国企业在经济转型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了众多的机会,无论是从企业数量角度还是企业经济效益角度都实现了巨大的跨越。

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市场的开放,很多人纷纷创办个体企业,形成了我国第一批的私营企业。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对个体工商户的统计,1981年,全国所有个体企业的初始数目是182万多家,此后每年都保持上百万家的增长,到1999年达到了顶峰——3 160多万家,后个体企业数逐年减少,至2006年为2 595多万家。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中,最早出现私营企业的统计范畴缘于1995年的工业普查数据,而关于私营企业的统计数据则到1999年才出现(刘小玄,2008)。私营企业的数量从1992年的13.9万户,发展到2006年的近500万家,实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我国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数量大幅增长,标志着我国市场自由开放程度的提高。

在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高。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1994年以前,企业利润大起大落;1994~1998年,国企利润仍然大起大落,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利润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国企;1998年以后,所有企业都表现为利润上升,不存在下降的现象,只是增长的幅度不同,其中增长最快的股份企业,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刘小玄,2008)。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企业的能力得以迅速有效地提升。首先,作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和客户,我国企业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并且有大量经过跨国公司培训的员工跳槽到我国企业。通过与海外华侨的合作,我国企业同样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我国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4 500万华人以及美国的200万华人精英,其中不乏掌握了前沿科技和广泛国际企业管理经验的人。他们在我国投资建立公司,为我国企业带来了世界一流的管理经验和能力。其次,大量留学人士的归国,提升了我国以低成本开发高科技的能力。例如,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我国高科技企业,有近半数是由海外归国人员创办的,其中不乏明星公司,如UT斯达康、新浪、搜狐、亚信科技、携程旅行网。归国人员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科技,还带回了现代管理理念、营运经验以及与海外经济体的联系。再次,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转型经济国家,在制度、法规、市场建设等方面还很不规范,如不完整的产权体系、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等,这意味着我国企业的经理们拥有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无法享有的竞争优势,这包括以低于市场价格收购资产、各种形式的政府支持、各种的软预算补贴,以及高度的管理自主权。这增加了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与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最后,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国内市场增强了这些优势的影响力。我国市场庞大,需求多样化,增长迅速,占据了我国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就意味着在世界市场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我国企业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建立的成本和规模优势,使得它们对全球市场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截至2008年,我国很多行业生产的产品占有世界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一点从表1-4中可以看出。

表1-4中国不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资料来源:“战略管理”专题研究组整理。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于1980年1月创立于深圳,主要经营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机场设备等装备的制造和服务。通过规模化和低成本创新,中集在多个业务建立的世界竞争力,1996年集装箱产销量达到19.9万TEU(20英尺标准集装箱,1英尺=0.304 8米),居世界第一,直到现在仍然保持,市场份额还在缓慢地稳步增加;2002年,中集进入专用车领域,2004年成为中国最大的专用车生产商,2006年产销量达到世界第一;2007年,中集在旅客登机桥等空港业务设备上获得高速增长,并成为全球市场第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以中集为代表的各个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能力,开始对全球市场发起进攻。2010年8月,中国民营汽车公司吉利集团收购了全球著名的瑞典沃尔沃公司;2004年12月,联想以17.5亿美元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82%的股权,并获得ThinkPad品牌的拥有权;中国石油、宝钢集团等分别对世界的油田、铁矿山等进行收购,虽然因为受到各方面的阻碍没有成功,但引起了全世界对中国企业的关注。同时,我国还有更多的“隐性冠军”在各自的细分行业中具有全球的领导地位。格兰仕,全球市场每两台微波炉就有一台是格兰仕制造的;万向集团,全球最大的万向接头生产商;比亚迪,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商;振华港机,占全球港机市场54%的份额;珠江钢琴,占美国市场15%的份额,立式钢琴市场40%,年产量10万台,是全球产量第一的钢琴制造商。

我国企业并不只是在传统行业具有竞争优势,近年来,有更多的高科技公司显示出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中星微电子公司占据了全球个人电脑多媒体处理器市场60%的份额后,又在多媒体电话处理器市场稳步推进,并成为多媒体芯片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博奥生物有限公司被《财富》杂志评为2002年最酷的生物公司。博奥生物成立于1999年,拥有数十项专利,并开发了20多种产品,包括生物芯片产品、药品研究、基因研究。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中,中国医疗技术公司是超声波肿瘤治疗仪设计开发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德信无线技术有限公司创立于2002年,是全球最大的手机软件和整机方案设计供应商之一,2005年销售收入为1亿美元。

中国式管理研究的兴起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企业的成长,国内外管理学界对基于中国情景、中国文化下企业管理和中国式的企业管理越来越关注,大量的学者投入到探究中国企业管理的特点,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的研究工作中来(徐淑英,张志学,2005;席酉民等,2006;彭贺,苏宗伟,2006;蓝海林,2007)。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西安交通大学的席酉民(1987)教授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复旦大学的苏东水(2005)教授创建了“东方管理学”。《管理学报》自2004年创刊以来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出专栏介绍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从2008年开始先后召开了三次“管理学在中国”的学术研讨会,涌现了更多的诸如“道本管理论”、“和合管理”、“合作管理”、“秩序管理”等新的中国特色管理理论(黄如金,2007;李常洪,李铁,范建平,2008;谭人中,2008;齐善鸿,曹振杰,2009)。中国的管理学者们提出要创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罗纪宁,2005;李京文,2007),但目前这种研究还处于概念明晰、视角选择和研究意义的探讨上(《管理学报》特约评论员,2007;韩巍,2008)。这从不同学者在讨论这一重大主题时使用的不同名词就可以看出,先后出现过“管理学在中国”、“中国特色管理学”、“中国管理学派”、“中国式管理”、“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等。中国管理学界兴起的构建中国式管理体系的热潮,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中国企业管理已经处在从引进创新到自主创新、从客土化到本土化、从发展中国管理理论到发展管理的中国理论转变的初级阶段上(Barney, 张书军,2009)。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应该包括在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研究之中,取决于中国企业在战略管理行为上是否具有普遍、稳定和结构性特点。本课题组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回答这个问题。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