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最容易让人怀旧
五年功夫,每年增长近一个亿。李总想起自己当年只身闯荡上海滩的情景,依然心潮彭湃。在自己手中,一个靠六人起家、八万贷款的家庭作坊企业,至今已经突破7个亿,一跃成为行业内的领袖,使业内的所有竞争对手为之瞠目。办公场所从先前破旧的民房,搬到了国内顶级的写字楼,公司人员数量从10人扩大到三千多人,经营范畴已涉及房地产、医药、化工等多元化领域。李总时常为此津津乐道,中央电视台、当地电视台、经济日报等各大媒体都有过对李总的专访。
(成功是一把双刃剑,在增加自信的同时也增加着自负与压力,在光环中的人除了炫耀自己的光环之外,更重要的还要与人充分分享得到光环的经历。)
创造了辉煌同时也创造了烦恼
面对成功,李总却时常感到莫名的孤独和心慌,原来的老部下办事已经不让人那么放心了,看习惯了的面孔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唤起当初的亲切。特别是近期出现的几件事更加让李总坐卧不宁。以销售副总为代表的几个老部下由于不满意人事部门在工作上的调换,相继改换门庭,带走了大量客户。同时发现其中还存在资金体外循环的情况,怪不得公司帐款的回笼周期越来越长。
老部下的背叛确实让李总极为光火,但是有一件事却使他暗自得意,这就是新近加盟的运营总监袁欣的到任,HR管理部目前就在她的管辖之下。袁欣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公司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内部运营管理,特别是营销管理体系的建设。并提出要重新调整公司组织结构。。。。。。。”
(成长的烦恼伴随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少年期为了生存、青年期为了发展、壮年为了繁荣,正如东方的犹太人温州客所说的“企业每天无小事”一样。)
内部药方难以解除烦恼
李总对于袁欣的提议极为赞赏,并暗自授意可以部分实施。一则可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二则可以看一看公司其他人员的反映。没想到刚上阵就遭到了来自以老部下为代表的反对派的发难,使销售几尽瘫痪。以致一向稳健的李总仍然感到猝不及防。
其实,李总心里清楚,在老部下眼中,原来一呼百应的场景太值得他们留恋了,公司的改革意味着对他们权利的剥夺。但如果不能尽快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新、老都很难留住。恐怕袁欣这类人物也肯定会败走麦城,尽管她有着哈佛留洋的资历与500强外企的成功实战管理经验。可是如果强行采取果断措施,搞不好可能引起内部大范围的哗变,那成本可就太高了。现在李总真的感受到了孤家寡人的味道了。
(任何变革只要身在其中,就会不自觉的陷入到纷纭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而变得左右为难。就像医生要给自己做手术,首先需要麻醉自己,给自己动刀总难免下不了手。)
管理顾问之类的医生能够解决烦恼么?
周六,李总在参加袁欣推荐的EMBA班上,碰巧结识了一位管理咨询的总经理,经沟通李总仿佛来了一些灵感,并一直琢磨选择管理顾问的可能性,可能的理由有五:“其一,依靠专家效应形成外来的变革力量,其二,灌输新思想、新观念引导变革。其三,各方面从主观上比较认可专家公正性。其四,方案可能更加系统,避免弯路。其五,避免矛盾集中某人,容易达成最终的协议”。
然而就在同一班上,一位聘请管理咨询的老总私下介绍了他的经验:“最初聘请的公司仅三周就打道回府了。一个月后提出的报告,感觉花钱好像是买了一堆纸,这位老总气的没看就扔了。后来一家,比较务实细致,合作至今。”
经过反复权衡李总仍然拿不定主意,最后李总决定召集公司中层以上人员共同研究,以观察动静。
(选择顾问公司确实需要面对较大风险,就像将命运交给医生一样。病人选择医生需要正规、专业、有经验,最后还要有医德。)
咨询顾问是企业权变筹码?
令人惊讶的是,在选用顾问咨询公司的问题上得了绝大多数人员的赞同。经私下了解,老部下认为:“顾问公司在如此错综复杂的问题面前,老人员更有机会主动的影响方案的制定,并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利益”。新的员工认为:“只要不是公司的内部人员制定方案,改变的希望就非常大,何况聘请顾问公司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公司的态度”。看来第三方在原则上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员的认可。
实际上李总还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咨询顾问可以成为推动自己意图的工具与喉舌,那么这将有效的缓解必须直接面对的矛盾,从而不必陷入矛盾的旋涡中,比较超脱的控制变革的发展”。
经过尖锐的思想斗争李总终于下决心聘请咨询顾问公司这位医生。
(病人最大的机会在于选择医生,而不是告诉他如何治疗。医生为钱成为筹码,最终倒霉的是病人自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