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企业高管层的薪酬水平远远高于普通员工。不同类型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与员工平均收入差距明显增加,非国有企业总经理的收入高于国有企业。外资、港澳台企业总经理的收入水平最高,与员工平均收入差距最大。相差25—50倍的企业占到14.7%,相差50倍以上的占到15.3%;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及私营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名列第二,与员工收入相差25倍以上的企业占总样本数的13.5%、12.9%;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大部分总经理收入与员工相差3—15倍;集体企业总经理的收入最低,大部分企业相差3—10倍,占总样本的72%。
上市企业总经理收入明显高于非上市企业,总经理收入高于员工50倍以上的企业占38.1%,而非上市企业仅为14.3%;总经理收入高于员工25倍以上的境外上市企业达32%;境内外都上市企业达21.3%。
与此同时,企业的规模越大,经营者的收入就越高,企业销售总额和资产总额在3亿元以上的企业总经理的收入最高,总经理收入高于员工25—50倍及50倍以上的企业均达到了9%以上;1.5亿元以上企业总经理收入相对集中在3—20倍之间;1.5亿元以下企业总经理收入相对集中在3—15倍之间。那么,对于薪金这么敏感的话题,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
企业年金制浮出水面
随着5月1日两个《试行办法》的执行,我国的企业年金有了较为明确的蓝图。我国企业年金管理框架将包括六个主体和两层法律关系。六个主体分别为:受益人、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两层法律关系为信托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也许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人对企业年金有过很多期望:政府希望用它缓解社会保险压力,企业想靠它钓住优秀员工,个人更指望它能给自己带来安定的晚年。但是,接着是更多的失望,以至于当企业年金最近“精加工后再次出炉”时,依然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关注。但专家普遍认为,这两个《试行办法》大大拓宽了中国通往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之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规范化运行初步得到制度保障,企业年金进入资本市场也有了合法身份。
拿年薪者:“高”处不胜寒
在西安高新区某医药企业做策划经理的赵先生听说记者要采访薪水这个敏感话题时,面露难色,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他还是说出了拿高薪的难处:实行年薪制的企业一般都是这几年快速上升的企业,他们之所以能给高级管理人员和中层们较高的年薪,是企业所有者在全面考量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之后,给企业管理人员的薪资,一般都比普通员工高10倍甚至更多。但这个钱并不是好拿的,对于拿钱的人来说,你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对企业负责,想一想会不会给企业带来收益,必须为你拿的高薪负责,你的每一项决策都必须保证企业有钱赚,才能保证企业所有者有足够的钱发给你。之所以拿比员工高好多倍的薪水,是因为这些人要承担比普通员工更大的风险,所以说,拿高年薪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企业研究者:年薪制是潮流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吕晓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行年薪制是合理的,也是个大趋势,是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最基本的激励方式。年薪包括期权,股权、业绩工资、基本工资。如果这个体系设置很科学,那实行年薪制就是合理的。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豆尔翔也表示,企业实行年薪制是很必要的,有意义的。企业高管和一般工作人员是人力资源的两个不同概念,一般工作人员是技术或人力投入,而高管人员则对企业是智力投入,他们的决策是对企业的创造性劳动,两者不能用同一个劳动衡量标准来衡量,所以两者的薪资也不能用同一水平来考量。
记者 王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