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布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显示,在制度建设方面,国内企业大多尚未建立干部竟聘上岗制度和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姑且不论国内企业是否有必要建立这种政治味道十足的管理制度,作为组织这次调查的权威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网络媒体—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竟然在企业管理中继续沿用“干部”一词,值得思索。
干部一词最早出现于政治领域,在党政管理中沿用“干部”一次无可非议,因为在过去企业是完全的国有制形式,企业负责人完全由政府任命,并且企业内的管理人员都将根据企业规模大小、职位高低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如科长、处长等。查阅《党政干部大词典》(1987年版),在“机构设置和干部称谓”一栏中也将干部划分为“党政企业干部职务与专业技术干部职务” 。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干部的统计口径为,只要是中专以上(不包括高中)毕业生,便具有“天然”的干部身份;而只要有技术员以上职称,无论你在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统称为“干部”,由此看来“干部”一词更多的是代表的身份,代表的是行政级别。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企分开”成为建立现代企业的最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在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都不再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打破干部、工人界限,打破干部、工人传统的升迁制度,实现岗位与员工匹配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干部”英文翻译作“cadre”,通过查阅金山词霸,在美国传统辞典中的解释为“a nucleus of trained personnel around which a larger organization can be built and trained”我想这个解释最好的翻译应该为“核心员工”而不是干部,因为在企业中很多具有干部身份的人并不能起到“干部”作用。
既然这样一个明显与现代企业管理不符的概念为何多次出现呢。分析其原因,不能发现,基于目前国有企业改制的进度,国内党政一体尚未完全分开的现状,一些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负责人却仍由党委组织部门任命,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管理者,而是多出于仕途上的考虑,将干部及与此相关的任何形式、文化保留下来。
对现代企业管理来说,应该提倡:“操作层、管理层、领导层”、“核心员工、支持性员工”等的员工分类,摒弃具有明显计划经济特设的“干部、工人”分类,将“干部竞聘上岗、后备干部管理”这种思想、概念,而代之以“员工内部甑选,职业生涯发展、核心员工接班人计划”等模式,才能更好地明晰各类员工的发展目标,更好地规划其职业生涯发展,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