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通才大师布尼茨,在有几页精炼的描述,用现代人的话,可以对二进制作如下解释:
20 = 1 太极
21 = 2 生两仪
22 = 4 生四象
23 = 8 生八卦
24 = 16
25 = 32 以此类推
26 = 64
27 = 128
以此类推。
把等号右边的数字相加,就可以获得任意一个自然数。
如果没有看到易经里八卦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就没有莱布尼茨的二进制(这“事实”令中国的知识分子沾沾自喜,但也同样感慨万千–我们为什么就没有在《周易》二进制的基础上发明计算机),当然也不会有现在的计算机或信息科学应用科学,甚至很多科技生活。我们所有的历史经验,都还必须用书才能保存和传播。那么没有信息设备可以工作的我,现在不知道在做什么。而没有计算机的协助,也不知道辨公室里要增加多少的工作量。我们的时代应该还停留在工业革命时代里,而不是知讯时代或数字时代了。
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但世界上首先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论点,却是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易数专家王充的《论衡》一书中就提出“知为力”的卓见,表现了对知识的推崇。但如果没有易经「简易」、「变易」和「不易」三种对人生、社会、科学‥等大智能的抽炼出「不易」的大道理,对大部份的人而言,现代的知识管理体系没有「不易」的最高指导原则和以简御繁方「简易」的便入门法则,那么处处「变易」的知识,就变得无法控制洪水猛兽。身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你是不是常常因为知识不足或知讯泛滥,而身受其苦呢?而做知识管理的知识长,恐怕也将会常有迷惑的时侯。这时的你应读读易经里的知识管理之道。
如果没有学易里的人生哲理,连孔子都很难达到”知天命”境界。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连孔子这样的大智能晚年都要反复刻苦读易,甚至把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可见得“孔子人生修养的一个重要阶段,知天命”,不是如此容易就可以达到的境界。“知天命”实际讨论的是如何面对命运的问题,它要求人们明白什么是自己能作到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以消解因穷达祸福而带来的种种困惑,并进入自由的道德境界。
身为中国人,总觉得应该人文很近,但距离科学相对较远。其实如果能将中国的很多知识基础,以易经里的知识管理观来发展,我想中国的发明和技术,应该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创新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