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余华的一本繁体版书《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为什么只有繁体版,各位读者自然都懂的),里面讲到外国经济学者对于中国发展充满了困惑,他们怎么都想不明白,对于未能完全进入市场经济、政府垄断高利润行业的中国,如何能够创造全球第二经济体的奇迹呢?余华老师给出了解释:这一点都不奇怪,我们只是用类似革命运动的方式来发展经济而已。对此观点我深表赞同。
什么是运动,相信每个在中国语境下的读者都深有体会,运动的背景是嘈杂喧嚣,四面八方形成声浪,而运动本体必定伴随着口号标语、行为艺术、模范典型(正面或者反面),当高潮迭起到达预定效果,或者度过特定日子,运动便顺利的到达后激情时代,冷却而后慢慢消失。孙子兵法军争篇里有“风林火山”四字诀,被日本战国某姓武田的乡长拿来作为群架方针,我们也可以为中国的运动,模仿孙子兵法来做个批注:其势起如火、退却如风。这种运动的特点如此鲜明,乃至于离开中国一段时间后回来,当飞机降落,你还沉浸在宁静他乡的错觉中时,突然看看近期报纸的标题和网站新闻,你马上会确定自己又到了中国。
我们都是运动症候群患者:小到一家企业,为了迎接上级单位检查,进行讲礼仪职场卫生运动,大家匆忙收拾桌子收拾自己,等到检查过后一切照旧。大到国家和政府的某些本意良好的倡议,也被当作运动来进行狂欢式处理。比如繁忙的3月,我们在5日想起学习雷锋、8日想起照顾妇女、15日想起保护消费者权益。媒体、商家都如同做运动一般准备礼花,在那一天集中释放,达到陶醉的烟花效果,绚烂是,短暂也是。热情和精力在运动中消耗的太集中,自然之后会疲软,要不为什么剩下的一年里这类事情,也只能“微勃”了呢?
运动这种方式似乎对中国人有加成效果,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里有如此传神的描述,使得任何其他话语都显得多余: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然而又心怀不满,骂他的莫名其妙的对象曰“妈的”!但是,那吐唾沫和大叫一声的人,归根结蒂还是大人物。
当谈起运动时,我们其实在讨论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这里有革命传统、国民特性,还有官僚体制的敷衍塞责、监督机制的乏力,解决运动的方法,必定不是单纯的禁止铺张浪费、讨伐形势主义就可以。如果不来思考核心制度和文化因素,我们的任何努力,依旧只能成为另外一场运动。(作者系平安集团企业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