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差不多临近上市公司公布年报的时候,就会出现关于银行“暴利”的讨论,这一幕像极了年末的同学朋友聚会,大家羡慕嫉妒恨的说某人收入高、日子过的好,话题人物必然摆出一张怨妇脸,满是沧桑的表示压力大、活受罪、不是人干的等等。其实,正方反方都像武打演员,你出什么招、我来什么式都编排好了,看似险象环生、实则点到为止。大家共同按照自己的台词、扮相、情绪来一场标准流程,之后相安无事的过完这一年。
来看最近关于银行的新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银行存贷利差相对较高,超过3%,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某些收费不透明,准入门槛高,确实不合适。针对同一话题,包括工行行长杨凯生在内的银行业人士则称,说中国银行完全靠高利差实现高利润这个说法不太符合事实,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水平大体是2.5%左右,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银行的利差是不高的,是偏低的。央行行长周小更是在最近表示,银行“暴利”说法有些过分,银行业资本金压力仍然存在。
在我看来,银行讨论存贷款利差问题,就像中石油讨论油价高低一样,属于马掌钉在了屁股上。银行“暴利”这种过分的说法我们可不敢提,但是我国银行普遍日子好过些,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工商银行,经常在全球扬我国威,拔得诸多第一美誉。当然这功劳肯定少不了全国人民的付出,对于大多数并不了解信托、民间借贷的老百姓,想找一个安全的投资渠道,转来转去只能回到银行,再加之这么多年对于民间借贷的负面宣传,银行绝对是群众心里的定海神针,别无它选。因此,我认为,在银行问题的争论上,我们更应该关注资源的垄断,而不是简单的利差。
从金融的本质来说,银行作为资金中介,吸收闲散的钱,配置到高收益行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绝佳手段。从常识也可以推断,这个生意做的人越多,竞争越激烈,资源配置就更为优化,国家要做的是严格监管,审核企业风险管控机制,但是最好不要自己下场参与经营,否则很难规避权利对于经济秩序、金融司法公正的影响。
可是,现在的银行由国家控制,其他的借贷渠道占比非常小,于是银行资金投放就出现了依据政策的双轨制:政府投资、国企可以较为便利的拿到钱,而小型的民企踏破门槛,也要不到一点血液补充。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修建宏伟的办公楼、形象工程,不能产生较多的经济价值,而富有活力的新生产业需要支持,钱却没法从银行借到位,只好去寻求高利贷等民间资金,这种资金配置体现不出高效性,而且助长了低价值的形象工程。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媒体爆料非法集资,民间借贷的风险,其实这都因为银行的借贷垄断所致。
关于银行利差的讨论正反方都有道理,对老百姓来说,借贷利差摆在那里,的确是很大的一块利润。而银行自然也有压力大的地方,政府国企融资产出效应不高,出现呆坏账。总之,如果忽视银行手中拿着金融资源和政策资源,是它们赢利的重要来源,单单争论息差一个因素,只能是花拳绣腿,荧幕上玩玩而已。(作者系平安集团企业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