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媒体日前披露,澳政府以“担心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为由,禁止华为公司对价值359亿澳元的澳大利亚国家宽带网(NBN)项目进行投标。负责发布此次禁令的是澳大利亚政府高层机构全国安全委员会,成员包括澳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他们称这一决定是基于澳洲情报部门的“强烈建议”。
澳大利亚媒体日前披露,澳政府以“担心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为由,禁止华为公司对价值359亿澳元的澳大利亚国家宽带网(NBN)项目进行投标。负责发布此次禁令的是澳大利亚政府高层机构全国安全委员会,成员包括澳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他们称这一决定是基于澳洲情报部门的“强烈建议”。
看到这则新闻,首先忍不住笑了:在大中华局域网的各位用户,平时想搜个敏感词都不容易,还有如此闲情雅致翻过去搞网络攻击;再说,就凭这种火车票网站都登陆不顺畅的伪宽带网速,我们有什么底气去欺负澳洲人民。当然,事情肯定没有那么简单,任何争端后面,必定有理念或利益脉络的流动,就让我们借华为话题,来探究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
据媒体解读,华为投标遭到拒绝的主要理由是华为的总裁任正非曾是军人,且从不接受媒体采访,澳方同时认为华为与中国政府有关联。这样的观点是不是有点熟悉呢?很多时候中国企业会背上这种莫名奇妙的猜疑,正如文革时期大陆怀疑所有美国来的志愿者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传道士一样,意识形态主导了理性决策。那么,是不是真的国外政府比较狭隘呢?的确国家之间的交往如同最自私的理性人一般斤斤计较,但我们不妨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一下:如果你面对着某个国家的企业出来并购投资,看一看背景资历,发现几乎都是国字头的,像华为之类的民营企业有如珍稀动物,你会怎么想呢?
“怎么都是国家背景的企业,他们到底有什么目的”,我相信无论多么质朴(或者傻)的国家都会恐怖,最后开始怀疑。因此即使我们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恳切真挚的表达着纯洁美好的愿望(事实上也是如此),依旧会被认为是有所图谋从而遭到排斥,搞得双方都很委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华为作为民营企业的佼佼者,这次的确是被冤枉了,因为能够和它一样出类拔萃的民企太少,导致被误认为还是“国家”派来的。为什么国内的民营企业没有更多的进行海外投资并购,这就又涉及到我们制度建设:海外并购、投资这类事情应该公家来做还是民营来做;如何通过合理的融资制度让民营企业加入高端的产业经营。
华为话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国内投资、法律、契约等有形框架逐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中国企业顺利走出去更需要是:西方关于发展私有企业的制度和理念。相信如果有天民营企业更多的走上国际舞台,这类近乎于调侃的拒绝理由就会慢慢变少。(作者系平安集团企业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