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和谐共生,互不偏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协调发展,企业的发展也才有可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和谐共生,互不偏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协调发展,企业的发展也才有可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企业要创“名牌”就要创“绿牌”,要创“绿牌”就要在企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所谓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就是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为了能够达到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对环境无害或危害甚少,并且能够使资源和能源被最充分的加以利用,废物被最大限度的加以控制,而建立的一种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具体的环保目标,确定环保方针,制定环保型生产计划,落实环境管理所需要的人员和经费,对人员进行环保生产培训,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环保目标的实施情况,对环境管理水平进行定期检测和审查,并对相关的标准以及措施做出修正。企业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身的“环境管理”,是基于以下需要。
一是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为了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并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获胜,企业除了要争创“名牌”,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外,要考虑到国外利用环境保护设置的“绿色壁垒”。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不含任何色素和添加剂,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既不会对产品的自身造成污染,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绿色食品”或“绿色产品”已走俏市场,尤其是“生态产品”,国际有着更高的市场准入标准,门槛更高,如果中国企业再对当今的环保趋势无动于衷,而不采取任何环境管理措施,只会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输得一败涂地。
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今世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的一系列环境公约上签了字,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污染减排、节能降耗也成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也作为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理念。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经济效益低的产业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出市场。如果企业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变污染的消极治理为积极治理,变“末端治理”为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式经营,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物“跑、冒、滴、漏”,不但污染环境,损害厂群关系,还会导致能耗物耗严重,影响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企业积极实施“绿色管理”,把环境保护理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并加强对“废渣、废水、废气”的回收处理,就一定能达到节能、降耗、减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是企业树立自身形象和维护企业声誉的需要
良好的企业声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锐利武器。一但企业出现环境事故,不仅要花费巨额费用去处理善后,还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处理社会影响和厂群关系;并且还要面对政府主管部门的处理甚至法律的制裁,因此,企业必须风物长宜放眼量,建立起比政府和法律的标准更高的环境管理标准和体系,以创立“绿色产品”和“绿色品牌”,真正树立起“绿色企业”形象。
四是企业的管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需要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人们认识到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得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而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本身就说明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导致了浪费。同时,为了治理各种污染,企业还要进一步花费资金。因此,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发,也要求企业在管理中自觉建立起一个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环境管理体系,积极实行“绿色设计”,有效实施“清洁生产”,把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从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