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暴利的讨论是年年重复的样板戏:演员们打着瞌睡飚戏,毕竟排练好多年早都成了老戏骨,熟能生巧再混一场也无妨。观众们如同欣赏新闻联播一样,“喜爱”到情不自禁能抢答出下句。不过,2102年中央高层关于金融改革统一认识可谓触及到了金融改革的实质内容,引起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关注。
我曾经在前文批评过,银行暴利的讨论是年年重复的样板戏:演员们打着瞌睡飚戏,毕竟排练好多年早都成了老戏骨,熟能生巧再混一场也无妨。观众们如同欣赏新闻联播一样,“喜爱”到情不自禁能抢答出下句。不过,2102年中央高层关于金融改革统一认识可谓触及到了金融改革的实质内容,引起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关注。
4月1号到3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广西钦州,福建泉州、莆田、福州等地调研期间,对中国金融业改革发表了较为罕见的“大力度”言论,温总理表示,“关于融资成本,其实我这里坦率地讲,我说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就是少数几大家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能到他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在批评了国有银行的垄断之后,温家宝明确表示,“我们现在要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中央已经统一了这个思想,你也看到了在温州进行试点。我想,温州的试点,有些成功的,要在全国推广,有些立即可以在全国进行。”
关于银行垄断,近期已经有很多专家进行分析点评,我不想再做重复论述。因此,今天我们想借助银行垄断问题,来分析广泛存在于国内的双轨制。首先银行垄断是双轨制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想从事融资业务的个人、民营企业面临着无形的“玻璃门”,进场时就已经有诸多限制,等到发生经营危机更是毫无“靠山”。而掌握金融资源的国有银行却底气十足,按照某些民间经济研究者的说法,如果放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可能早破产好几次了。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减少银行坏账;通过股市融资为银行输血,这都是国有银行享有的不同待遇。2)针对想要融资的企业来说,银行区分“国”字头和民营,国家的建设比如豪华大楼再没有效率,依旧能够得到资金;而民间的投资,即使造福一方,却很难得到银行的深切关怀。
然而这种双轨制的又何止存在于银行垄断?公务员和企业普通白领退休金的严重差别是双轨制;国有企业和民营员工的待遇地位不同也是双轨制;大学毕业生激烈竞争事业单位的科员编织,更是双轨制的外在体现。有趣的是,如果我们以小见大,会发现每个人身上也存在着双轨制的特征,比如相亲节目,无一例外要求对方物质富足、体贴温柔等等,对于自己却很少提出过高的要求,所谓待人以严待己以宽。而夫妻、同事、上下级相处,也都基本上抱怨对方自私自利,自己的处理方式才合情合理。看起来,双轨制的核心意识就是内外有别,彼我不一。
从银行垄断的批判,我们能够看到中央努力推动体制改革的决心,这也是造福百姓影响深远的出色举措。不过,如果理性看待银行垄断背后的双轨制意识,我们就会发现措施不光是出台政策那么简单,如何在意识层面,把国营和民营当作一家人,这可能是改革背后更重要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