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税收负担是否过重的问题,我们一直在争论,记得曾经有位人大代表发言反对提高个税起征点,他的理由是:提高起征点剥夺了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此言激发了广大网友的雷锋精神,大家纷纷表示愿意把该荣誉转给其他更需要的人。当然,我国征收的又何止是所得税,据雅虎财经的资料统计,接近一半的人表示“自己交了什么税不清楚”,还有另一半表示“交了税不知道干啥用了”,有不到5%的表示“缴税、用途自己一清二楚”,我们列举些缴税项目,估计大多数读者也不知道:“馒头税”、“电影税”、“食盐税”“衣服税”等等。
最近,世行和国税总局不约而同的认识到中国应该减税了:世界银行日前发布报告指出,中国正式部门职工的平均税率超过40%,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比韩国、越南的税率高出一倍多,甚至还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对此一说,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钱冠林表示,中国当前的总税收约占GDP比重的20%,这个税负水平在国际的横向比较中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低的,但就这20%的比重来讲,仍然是有减税空间。
我觉得,税负高低的争论其实可以概括成为一个问题:钱应该由谁来花。税收的宣传口号不是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吗?典型的税收运作流程即为,企业或者公民把自己原本要花的钱上交,通过政府的统一配置,运作国防、教育、科技、交通、医疗等等项目,大家从中受益。那么问题就可以继续分解,到底是国家投资还是企业或公民投资更有效率。如果国家的投资回报率超过公民,企业和公民可以将更多的钱上交,获取超过自己单独投资的收益,当然这里的收益不只是赚多少钱,还要包括公共设施所带来的综合福利。但现实情况似乎站在对立面,至少豪华的政绩工程办公楼、公车开支项目、公款吃喝出国旅游,这类的支出效率太低,不如将其减之由企业进行生产再投资、民间扩大消费,反而可以达成我国政府从2008年就一直争取拉动内需的夙愿。
税收的另一方面就是透明问题,到底花在了什么地方,是否能够让纳税人清晰了解动向。最近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参加博鳌论坛让我们“很鄙视”,堂堂美国官员竟然住不起五星级宾馆、坐经济舱,穷成这个样子。据他们散播的谣言称:美国官员花的钱都有明细,而且纳税人能够通过美国政府网站进行查询。美帝的话我们不能轻易相信。不过,以中国与国际保持同等的税负水平,的确在教育、医疗方面开支不够,我们在教育支出比例方面落在世界末尾,2005年甚至落后于非洲的乌干达。面对诸多的后顾之忧,公民自然觉得手头紧、工资低,而民营企业也头疼因为收入频繁跳槽,或者充满抱怨消极干活的员工,感觉经营吃力,慢慢的矛头都会集中在税负过重上。
因此,我觉得税负重不重不要紧,关键在于钱是否花到了对的地方。百姓或者企业付出了较高税收,但如果孩子教育、医疗能够减轻负担,这样的政策我相信大家也会非常赞成。而如果政府支出项目效率低,税收用途不透明,还不如让给民间花,提高了经济繁荣,政府不也能照样多收到税么,其实这是个双赢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