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虽然不长,但毕竟是个假期,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各种人造的节日太多,让人有点应接不暇,容易发出和《手机》里费墨老师相同的感叹:这么久了,真的有点审美疲劳。五一节很多人风风火火出去旅游,才恍然发现一个早就存在的现实:旅游景点门票太贵,游不起。
一方面,在酸奶、胶囊、地沟油包围下我们百炼成钢挺威风,另一方面中国百姓却又有这么多“X不起”,让人听起来非常丧气。英国的的《经济学人》也不识相的推出最新的“巨无霸指数”,这项指数通过比较在不同国家巨无霸汉堡价格差异来解释“购买力平价”概念。通过统计对比发现,中国的景区门票相较国外而言会高出很多,这让很多人感觉到“情何以堪”。
让我们从现象入手来剖析一下“游不起”。不难发现,这又是一个管制与通胀格局下的混合产物。2012年是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3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国内许多景区的最近一次价格调整时间是2008年左右,今年恰逢这些景区的3年“解禁年”。“三年等一回”机会挺难得,所以景区必须要借这个机会来预估出三年的差额,以免将来吃亏。
这等同于景区经营者在银行存三年定期,中间没法取出来,那么只能根据历史信息来推断收益率。很明显,在2009-2011的通胀上行期,景区们感觉自己吃亏了,2008年定的票价没有赶上这几年的肉、奶、蛋、油、房地产等上涨。所以2012年的调价中任务何其艰巨,要预估后3年的通货膨胀率,设法找回头3年在管制中的经济损失,因此,游不起诞生了。
在西方经济学里,关于管制的讨论非常有借鉴性,尤其价格上限是一种典型的好心不能成就好事的案例。相信很多居民在过去几年受益于发改委对于门票的管制,能够感受到门票价格相对于物价的低廉,政府部门对于百姓旅游的支持是需要感谢的。但是政府管制在供求关系中抑制了供给增长,尤其2009-2010物价涨的时候门票不能当期波动,影响了建设,2012年,面对少量供给和大量需求,价格便呈现报复式上涨。类似的案例还有,规定最低工资,企业减少了招工,结果就业的工人反而少了。
另外,人民币购买力的持续缩水也是游不起因素之一,景区门票代表的资产,本身就是对于人民币购买力的看空,有人开玩笑说,想要有钱先购置彩色打印机。看起来钞票是可以根据规则发行的,容易建置缩水,而景区自然风光却是保值的,所以门票的上涨,会把近几年的通货膨胀率作为投资收益来衡量,货币这把尺子短了,量什么东西都会长。
其实游不起也不是那么大的事情,但是导致游不起的因素一直都在那里,不多不少。和其他的“X不起”一样,他们都是同一对父母的孩子,每次都会提醒我们,管制和通胀结合,会导致价格更快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