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近刚结束,在等待最终结果出炉的忐忑中,大家又要开始准备各项开支了。家长们除了要给孩子备出学费、书费、生活费之外,一般还要兑现高考前给孩子的物质激励,比如电脑、手机,家境殷实的还会有毕业旅行。商家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大好机会,各种宣传造势五花八门,一时间,我们似乎重回消费旺盛的时代。
但事实如此么?根据尼尔森5月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消费信心水平排全球第四,远超出全球94%的平均水平的和美国92%的水平,达到2005年来的历史最高点。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乐观指数高,但是消费意愿仍然保持谨慎的态度,近半数的受访消费者,49%的人表示会将存款用于子女教育,此数据比上一季度增长了8个百分点。看起来,教育成本的不断增长继续抑制其他消费,这会成为内需拉动的一大隐忧。
毫无疑问,中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不少低收入家庭节衣缩食,只为孩子能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其中的辛苦和坎坷,足够写成一部部催人泪下的剧集。为什么教育成为诸多家庭唯一的期盼,这与我国的阶级固化有关,除了考试这条途径,很难有其他更稳妥的方式改变低收入人群现状。但是,自从教育市场化改革之后,这条路径也变得昂贵了。市场化顾名思义就是将资源拿到交易中博弈,最终按照出价形成市场价格。这就形成了学校重视经济效应,教授关注科研经费,家长关心名校价码等一系列不正常现象,整个社会都在承受逐步增加的教育开支。
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的教育支出以平均每年29.3%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家庭收入的增长,也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按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调查,城市家庭平均每年花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费用,占家庭经济总支出的35.1%。由于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快速提高,对于家庭其他支出具有排斥性,因此,中国消费者已经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迹象。
再将问题扩展一下,我们发现中国人是非常爱储蓄的,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台湾香港构成了鲜明了对比。为什么中国百姓如此喜欢存钱,从习惯上讲,无论是朱元璋的“广积粮、缓称王”,还是更早些《史记》中的“有恒产者、必有恒心”,都显示了我们是崇尚积累的民族。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安全感缺失,养老、疾病、教育各项开支没有得到政府的全面支持,于是大家需要自己进行充分准备,这些担心等同于未来的负债,已经预支大部分人的收入。因此,看起来工资普遍上涨,真正能够拿出来消费享受的钱,这个比率却是越来越少。
所以,尽管专家一直宣称我们拉动内需的有力条件就是存款基数,但是百姓们的存款没有太多的含金量,虽然看起来总体数额巨大,可是已经承担了诸多的隐形负债,任谁都没有那种像老外一般全部花完的潇洒劲。如果未来教育等各项仍旧保持上涨势头,这些必将成为内需拉动的巨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