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政府国企成为大学生理想单位说明了什么?

  刚说完高考,大学毕业月转眼就要到了,中国的本科第四年基本上没有太多课程,核心任务就是毕业设计和找工作,当然也有人选择考研,不过我们也可以将此归类为找工作,毕竟真正为了学术兴趣选择研究生的人不多,更多的还是看重硕士的工作选择面。就业率指标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大学来说既是面子也是实惠。而学生们也在为自己卖个好价钱而奋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大学已经越来越像工厂,而学生作为产品在市场上流通,销路决定了一切。

  年轻人是相对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的方向能够观察出社会发展的潮流,人才大量流入的行业必定在将来有不错的发展。为了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清晰的认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教育研究院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超六成大学生的最理想单位类型是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而工资较高的外资企业却并不受学生的追捧。

  国企、政府机关作为毕业生眼中的理想单位,反映了我们社会中一些不合理的现实情况。毕业生的选择理性而趋利,这个无可厚非,即使有些学生想出来闯一闯、到外资民企锻炼,也会在社会打击和家长的包围下渐渐放弃,最终向往国企或者政府部门。因为,政府国企和民企的两级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从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同学,会因为当时的选择不同,两者最终达到遥不可及的距离。所以,每年的国考和国企的选拔人满为患,这里包括毕业生和很多工作之后“幡然醒悟”的上班族。而很多民企却很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

  经济利益还是核心的选择因素,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国有部门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很有吸引力。如果说表面的工资差距还并不大,那么在未来的孩子教育、医疗保障方面,民企员工要相对政府国企的人员花更多的钱,所以,即使看起来收入并不高出很多的政府国企,它给人带来的稳定性、发展性是民企所无法企及的,再加上中国经济动荡和工作条件恶化等客观环境。这样稳定安逸的状态拥有非常高的含金量。

  差距的形成,归根结底在于国有部门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以及国有与非国有部门权力上的天壤之别。如果这种两级分化的现象继续恶化,大学生这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更多倾向安稳的职业选择,既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释放经济活力。让每个人因为自己的专业技术赚钱并受尊重,而不是因为国企民企位置不同造成巨大差距,这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持续之道。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