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已经今非昔比。记得在80年代高中时候,中国还在讨论电脑会不会取代人脑,现在已经没有人这么考虑了,因为人才是主宰。以人为本几乎成了所有企业的文化主题。因此公司希望得到最合适公司发展的人才。然而人才的获取不是轻易而举的,特别是在现代人才竞争的阶段。因此,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在获得人才之前,人才的招募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人才招募是人才竞争的基础。往往合理的招募方式可以使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由于招聘岗位的不同、人力需求数量与人员需求的不同、新员工到位时间和招聘费用的限制,决定了招募对象的来源与范围,决定了招聘信息发布方式、时间与范围,因而也决定了招募的方法。而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别强调在招聘过程中必须选择因地制宜的选择招募方法,可以说从各个细节上都有了深入细致的考虑。
现代招募根据招募对象的来源分为内部招募和外部招募。因为内部招募对象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晋升、工作调换、工作轮换以及内部人员重新聘用获取,因此内部招募的主要方法有布告法、推荐法和档案法。但是因为内部招募人员选择范围小,往往不能满足组织的需要,尤其当组织处于创业初期或快速发展时期,或是需要特殊技术(如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时,仅有内部招募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组织外的劳动力市场,采用外部招募的方式来获得所需要的人员。外部招募的主要来源和方法有:广告、学校、就业媒体、信息网络的招聘与求职和特色招募。其中,猎头公司是近年来为适应组织对高层人才的需求与高级人才的求职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在众多的招募方式中,成功率各有不同。根据调查报告显示(来源?哪一期的人才市场报)在网络、报纸、人才市场等各种招募方式中,成功率相差比较大。列举现代求职的几种主要途径如下:
招聘方式 成功率
网络求职: 2%
人才市场: 5%
报纸信件: 7%
旁人推荐:大于 70%
猎头公司:大于 90%
从以上看出,推荐与猎头的方式是两种非常成功的人才招募方式。
其实,对于人才招募的方式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显示出多样化的形式,并且各自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除了展示出古代战略艺术等各方面的魅力外,其中也将古代人才招募的方式演义的淋漓尽致。
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经显示出管理中各方面艺术魅力来,除此之外,在心理学、社会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精华部分,结合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招募方式来看,古人又是如何进行人才招募的呢?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三国演义》中几类关于人才招募的片段:
第一类片段:
1、操大喜,…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第四回)
2、一日,有一个…,姓乐名进,……来投曹操。(第四回)
3、操在兖州,招贤纳士。有叔侄二人来投操。乃……姓荀,名彧……(第十回)
从这一类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招募方式与现代的一种大众的招募方式非常类似。这就是说,公司通过发布招聘广告,通过媒体宣传或者是一人传十,十人传百的方式传递开,然后应聘者通过自荐的方式来满足公司的人才需要,对于公司来讲是一种相对较为被动的招募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中国古代人才竞争不十分激烈的年代还是非常具有效果的。特别是在公司草创阶段更加具有实用性。
第二类片段:
1、 荀彧曰:“某闻兖州有一贤士,……乃……姓程,名昱。”(第十回)
2、昱为荀彧曰:“……公之乡人姓郭,名嘉。乃当今贤士,何不罗而致之?”(第十回)
3、瑜曰:吾兄欲济大事,亦知江东有“二张”乎?……一人……张昭,一人张纮……(第十五回)
这类片段的不同于第一类,属于旁人推荐的招募方式。并且多为集团内部人才的相互推荐,这在古代隐士颇多的时候,一种较好的获取人才的途径。同时,这些人都被冠以“贤士”或者具有某些特长才被人知晓,因此这种方式往往能招募到具有某一方面专才的人才。
第三类片段:
1、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第二十八回)
2、马超大喜,……一同上关来降玄德。 (第六十五回)
3、魏延……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第五十三回)
这类片段又有所不同。这些人既不是引于世的贤士,也不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而是有所依托,原本服务于某一利益集团,但是或者因为走投无路迫不得已,或者因为缺乏对远利益集团的认同感,还是说因为有志不得生等等而脱离原来的利益集团转而投奔另一个集团,往往都是对立的利益集团。这种人才招募的方式已经显示出人才竞争的残酷性来。
可见,<三国演义〉中人才招募的方式是多样化的,这对于充实集团内部的人才队伍是非常有利的。
结合现代招募的观点,可以将上述三类人才招募方式归纳为:自荐、他荐和跳槽。为了考察这三种方式在古代人才招募中的具体执行程度,还需要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的考察。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做了如下两条假设:
假设:
1、以魏、蜀、吴三国的管理层人力资源招募途径为基础数据;做这一条假设是因为书中所描述的招募到的人才基本为“从事”级别以上,也就是说相当与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因此认为他们属于管理层的人才。
2、魏国以赤壁之战前夕、蜀国以关羽大意失荆州前夕、后期的人力资源配置为基础。因为魏国在赤壁之战前夕是人强马状,但是在之后处于三国鼎立时期,人才储备由于竞争的加剧,有一定程度的削弱;而蜀国通过占领荆州,进而攻占大西部使许多人倒戈相向,吸纳了大批其他集团的人才,于是有了“五虎上将”等封号,但是从关羽被擒后,就拉开了走向没落的序幕;吴国则因为赤壁之战使自己的实力得到验证,从而也吸引了众多的贤人志士加盟。因此,做这样一条假设可以使分析更加具有目的性和广泛性。
统计结果如下:
魏国:
自荐:8人(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荀彧、荀攸、于禁、许褚 )
推荐:8人(典韦、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玠、张辽)
跳槽:8人(徐晃、文聘、庞德、张和、高览、蔡瑁、张允、许攸)
蜀国:
自荐: 4人(周仓、廖化、陈登、关平)
推荐:4人(孔明、孙乾、糜竺、庞统、法正)
跳槽:8人(赵云、马超、黄忠、严颜、马岱、魏延、刘封、孟达)
吴国 :
推荐:4人(甘宁、鲁肃、张昭、张纮)
自荐:17人(周瑜、阚泽、严纮、薛综、程秉、朱恒、张温、骆统、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黄盖、韩当、周泰、蒋钦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古今人才招募共同的的地方就是推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招募方式,究其原因如下:
(1)推荐人对用人部门与被推荐者均比较了解,使得被推荐者更容易获得组织职位的信息,便于其决策,也使组织更容易了解被推荐者,因而这种方法较为有把握,成功的概率也较大;
(2)可以大大缩短双方建立信任的过程。
2、无论是网络,还是报纸等自荐的方式成功率都不高,但是古代却有极高的成功率,主要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供需失衡。
3、优秀人才的招募更加困难,促使了现代猎头业的大力发展,大量跳槽现象不可避免。
4、既然外部招募很困难,内部培训,选拔人才的招募方式成为将来人才招募的重要途径。吴国的高层管理人员中没有一个别的公司跳槽过来的人员表明关于吕蒙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故事影响着吴国在人才培养上的先进理念。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来看,这将促使现代培训业大力发展,也带来无限商机。
5、三国时期,猎头公司已经略具雏形。
(1)猎头公司需要对组织及其人力资源需求又较详细的了解,对求职者的信息掌握全面,猎头公司在供需匹配上较为慎重。
(2)因此,从以上来看,水镜先生具备现代猎头的主要特点:
• 对组织需求的把握:
水镜曰: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用人之人。……伏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刘备在经过多次的失礼后被水镜先生一针见雪的指出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从刘备得到孔明后的结果看,这个分析是相当具有实战性的。
• 对求职者信息的把握:
微曰:……唯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尔等仕进,可至刺史、郡策。”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这是书中对孔明描述最多的一段,而且都是出自于水镜先生之口,可见其对孔明的了解。
当然,对现代猎头的要求远远超过了那时候,现代人才竞争的白热化,以及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思想来指导进行人才招募,这对于现代猎头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总之,人才招募的宗旨在于将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古今皆同一理。(余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