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皇帝们看中了孟子的哪一点?

孟子身后的命运,跟皇帝紧密相联。

  先说个故事。

  两宋之际,有个晁说之的文人,站队站在司马光一边,对孟子说过些不礼貌的话,到告老还乡,去向皇帝辞行;当时的皇帝,就是杀了岳飞的宋高宗赵构,撇撇嘴,说道:是尝著论非孟子者,孟子发明正道,说之何人,乃敢非之!——就是那个写书说孟子坏话的家伙吧,孟子给我们指明了光辉大道,这晁说之算个什嘛东西,也敢说孟先生的不是!(转引自王曾瑜《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之确立及其影响》)

  说说都不行,孟子有何神道,能得到皇上如此呵护、宝爱?

  如果单看《孟子》原文,孟子显然是个很不安分,对国君更是信口雌黄的不敬者。《孟子 公孙丑下》记载,有一回孟子跟齐王恶意“捉迷藏”,最后只好尴尬地躲在一位叫景丑的朋友家。景丑对孟子直言:“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景丑所言,应当说是客观现象,但孟子却脾气很大地说了一通强词夺理的话。什么我这样做才是敬王,你们那样才是不敬王。说到后来,反倒是齐王对不起孟子,因为“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对管仲都不敢随随便便呼之即来,何况连管仲也不放在眼里的人。——孟子说他自己)

  这不整个就是一“刺头”嘛;更别说他还讲了那么多十恶不赦的欺君之语,这么个“逆贼”,怎么会成为皇上的尊宠对象?皇帝们究竟看上了孟子的哪一点?

  我大清著名的康熙帝,为这个谜团的解开,指出了一条路径:至于孟子,继往圣而开来学,辟邪说以正人心,性善仁义之旨著明于天下,此圣贤训词诏后,皆为万世生民而作也。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矣(转引自陈寒鸣《康熙帝与清初庙堂儒学》)

  这段话的重要性,要稍稍调理一下。

  表面看来,康熙赞美孟子,是说他私淑孔子,接上了孔子学问的香火;又让他自己的后面,多了一长串自封嫡传的徒子徒孙。当然,还有他的性善论,行仁义,这是每回说起来都必不可少,非说不可的。但实际上,这都是些绵上添花的玩意,也不说全没用;既然人性本善,那也就是说咱大家都是好人,呵呵。但那些谋反篡逆之党,男女偷情之徒,寡廉鲜耻,“性”之不善,是肯定的了;所以,也就肯定不再属于“人”之列;所以,将他们满门抄斩,浸笼沉塘,也就是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了。

  但这些都是装饰面。

  皇帝们真正看中孟子的地方,紧紧抱在怀里不撒手的,在下面。

  第一,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矣。这是尊孟原因的第一紧要处。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这世界上所有的政权,都先天性地深知政权正当性的重要。——那些过于相信枪杆子(硬把子)的除外。就说宋以后的五代皇朝,元、清是异族入主中原,政权正当性解释首当其冲,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宋朝靠陈桥兵变起家,为了杜绝别人依葫芦画瓢的危险,肯定要特别说明,惟有俺老赵家,才有坐龙庭的福分;朱元璋从一个臭要饭的流民,摇身一变为万人之上的天子,要是天底下个个臭要饭的,都想一尝黄袍马褂的滋味,那还了得?所以,得跟天下人说清楚了,虽说孟夫子说人人可以为尧舜,但你可千万别当真(也没人当真);这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当得起的。天早就为俺赵氏(孛儿只斤氏、朱氏、爱新觉罗氏)定好了座位。别人焉得染指?像孟子先前说的,“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孟子 尽心下》)全都已经预定好了,只等我们的屁股坐上去就是了。《水浒》里的排座次,也早已在石碑上刻好。

  第二,辟邪说。

  孟子之所以能成名后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孟子特别能说,有一条特别能战斗的舌头。孟子跟人说话,基本上就是一场小型的、缓激程度不等的战斗。而在孟子一生,大小难以计数的战斗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是痛骂杨朱、墨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滕文公下》)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我猜想,后世帝王,看到《孟子》书中的这八个字,一定有种六月饮冰,心花怒放的狂喜。一言能当十万兵!“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尽心上》)只要是赞成君权合理,就算孟子曾经对君王,有过些过激、不敬之语,那都是过去的事;再说,他说的是他那时的君王,跟咱并不直接相干,反倒显示出我朝的的雅量与清明。

  就凭这两条(这两条,是憨厚恭谨的孔子所没想到,至少是没说得这么痛彻鲜明),孟子还不成为皇帝们心肝尖上的蜜儿?中国那些主体、代表、核心、主流的文人士大夫,不是哭着喊着,要维护孟子的圣人地位,不惜肝脑涂地,以身相殉吗?(明洪武年间,有个叫钱唐的,慷慨陈言:“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没那么严重,我不要你们死,我要你们死干什么?我喜欢还喜欢不过来呢;既然你们都说孟子好,俺也就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一箭数雕,何乐而不为。当然,假如孟子看到皇帝们如此理解加厚爱,真的跨越千年,活生生地跑到眼面前来,并且旧习不改,自以为是,口出狂言,那就又另当别论。朱无璋就曾经脸色很不好看地勃然大怒:“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乎!”意思是,这老东西要是活到今天,非把他剁了不可。

  但这样有失身份的话,五朝一千年的列位皇帝,只有朱元璋说过。而且,之后,朱皇帝很快就幡然醒悟,知道自己错了。一切遂又全然恢复原状。我想,在朱元璋猝然心动,猛然醒悟的刹那,那张看上去有点尖嘴猴腮的脸上,一定滑过一缕彤云;然后,他自顾自地笑了。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