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这与现代市场经济“自由放任”的思想颇为一致。市场经济要求小政府,即市场能做的事都交给市场,只有市场做不了事才由政府来做。那么,政府应该如何做自己该做的事呢?老子又有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就是说,管理一个大国像烹饪娇嫩的小鲜一样,要精心,不要来回折腾。

大概是由于治国太难了,许多古代思想家都有这种精心治国的思想。《墨子》一书中记载,墨子见人染丝,感叹地说:雪白的蚕丝放进青色的染缸,变成了青色;投进黄色的染缸,变成黄色。染缸的颜色变了,蚕丝的颜色也随之改变。蚕丝染了五次,它的颜色也改变了五次。染丝时不能不小心谨慎啊!墨子的结论是,不仅染丝是这样,治理国家也一样,一定要慎重小心。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但市场机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历史证明,仅仅由市场机制调节时,经济必然出现繁荣与衰退交替的周期性波动。因此政府的职责之一就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宏观调控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稳定经济,也可以使经济更加不稳定。战后发达国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也必须像“烹小鲜”那样谨慎从事。

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一个意思是,小鲜很娇嫩,烹饪时不能翻来翻去地折腾。把这个意思用在宏观调控上就是政策不能变来变去。如果为了短期GDP增加而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刺激经济,在出现通胀之后又下猛药紧缩,这就会引起经济大起大落。这种情况在中国与外国都屡见不鲜。美国上世纪60年代刺激经济的政策引起繁荣,但它却也是70年代滞胀的原因之一。这种滞胀引致70年代末的严厉紧缩,失业率超过10%。我同改革开放20余年来,经济的几次大起大落都与经济政策相关。经济学家强调,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经济,所以,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首先要避免政策本身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根源。严厉的紧缩政策往往是由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加剧引起的,而引起经济过热的根源则通常是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因此,不让政策本身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根源关键还在于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人为地用政策去刺激经济。

“治大国若烹小鲜”当然不是把小鲜放在锅里一点不动,而是在翻动时一定要谨慎。这种谨慎首先是看准火候,该动时再动。或者像墨子说的,染丝时要看准颜色。对宏观经济调控而言,这就是要正确判断经济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往往有滞后性,因此,正确判断经济状况不仅在于了解现在的状况,还要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宏观调控的失误往往在于对经济现状和未来走势判断的错误。正确判断经济状况的确是一件难事,正如厨师掌握火候不易一样,但也有两种方法可以减少失误:一是运用宏观计量模型进行预测,尤其在进行短期经济分析与预测时,这种模型还是很有帮助的;二是广开言路,倾听不同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失误较少的判断。

谁都知道,在烹小鲜时,即使火候判断准确,动作也要小,轻翻轻动。调节宏观经济也是这样。在美国,进行宏观调控更多是用货币政策,美联储理事会主席格林斯潘就深谙此道。根据美国法律规定,美联储每次调节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不得超过0.5个百分点。这在制度上限制了货币政策过大的变动。但在实际上,美联储和格林斯潘的调节通常都小于这个规定,每次仅变动0.25,甚至0.125个百分点。应该说,自从格林斯潘1987年出任美联储理事会主席以来,货币政策总体上没有犯什么大错误,美国经济也没有大的波动。这与他谨慎地进行货币政策调节是相关的。经济学家把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称为“微调”。这一个“微”字点出了调整的关键。“微”就是“小”, “微调”就是用政策的小幅度调整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避免大起大落。

谨慎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还要选择正确的政策工具。在运用财政政策时,可以改变政府支出,也可以改变税收。在运用货币政策时,可以改变利率,也可以改变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或者调整存款准备率。这些不同的政策工具对经济影响的方式与程度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经济状况和要实现的目标选择不同政策工具也是一门艺术。

正如烹小鲜的技能要在实践中完善一样,进行宏观调控的艺术也要在实践中提高。最近我国在防止经济过热时采用了货币政策中提高存款准备率的政策工具就是一种有效的微调。这种政策工具作用较为温和,而且不会带来汇率升值的压力。这就既防止了经济过热,又不至于由于政策力度过大引起过分紧缩。当然,进行宏观调控的艺术永远没有顶峰,只要记住“治大国若烹小鲜”和墨子对染丝的感叹,我们宏观调控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梁小民)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