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和而不同”重在“不同”

构建社全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有人认为应当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似乎和谐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方式应当具有和谐性,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应当防止将和谐庸俗化。倡导思维方式的和谐性与把和谐本身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意义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和谐之外,还应当是充滿活力的,即富有刨新精神,这才符合“和而不同”的意旨。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当时他主要讲得是交友的伦理原则,但是“和”作为一个范畴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文献,其中包含着更深刻的世界观、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哲学意义。《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曾用了一个例子说明“和”的意义,“和”好比做羹汤,需要用水、火、酱、盐、梅来烹调鱼、肉,根据人的口味适量调和,这才能成为一个好厨师的绝活。《国语.郑语》中说:“夫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这就告诉我们,“和”中包含着“不同”,即包含着差异。“和”与“同”又是不同的,“同”是个体之间的雷同、混同,是恶的无限;而“和”内部是多元化的,整体上是生动活泼的,体现着一种创新精神,所以生生不息。反过来说,在“和”中有价值的个体必须体现出自己的“不同”之处,如果不能充分体现自己独特的价值,那就没有在“和”中参与的资格或者意义。如果“和”的整体均由同样的元素或个体构成,那就难以为继。那么,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为了做和谐社会的真君子,我们就应当将“和而不同”的重点放在“不同”上,以便找到自己在和谐社会中的正确定位,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我们强调“和而不同”作为个体生存方式的创新精神,是因为“不同”即为个性,它不仅在于自己和别人有形式上的区别,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劳动不沿袭过去,不混同于一般,不雷同于已有的模式,这当然需要我们努力创新。广义上的和谐是从整体出发,具有独特价值之后再去适应、去唱和之“和”,但狭义上的和谐则只是协调,只是和谐性,为了防止将后者混同于前者,以偏概全,就有必要强调创新性。和谐之协调与“不同”之创新,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少了哪一方面都不行。在狭义的情况下,如果以为将矛盾、斗争式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和谐式的思维就可以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那也是一种误导。且不说对立统一规律不可能在和谐社会中消失,仅仅从“不同”的层面出发,也只有同时从模仿、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转变为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拿到和谐社会的入门证。由此可见,片面强调思维方式的和谐性,容易造成对创新精神的忽视,难以形成“八仙过海”式的君子之风,这当然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以“和而不同”的精神指导自我设计和成才道路,彰显个性,绝非个性的恶性膨胀。从“和而不同”出发,是以人类社会的和谐作为个体创新的参照系,它既是自己个性的出发基地,又是实现个体价值的归宿。个性化的所谓“不同”,是源于对“同”的深刻认识,即建立在对已知事物深入细致地分析基础之上。它虽然追求的具体目标是“不同”,但终极目标仍然是全局的“和”,始终要全局在胸。这样的全局首先应当是全人类的,但同时又是具体的,和自己所在的时代、国家、民族、家乡、社区紧密相联,它不仅是高、大、全式的俯瞰和远瞻,更需要找到自己现实所能立足的序列、方位和领域,从而明确自己在其中的具体岗位和分工。“和而不同”甚至需要我们执著于其一隅,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它同时要为全局所需要。只不过这种分工或者分化不再是盲从或者屈从,而是我们全面发展的聚焦点,是我们积极主动的追求。经过“和而不同”的不断磨合,大家分别作为一个适时奏鸣的精当音符,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和美乐章。

  正如古人要区分“和”与“同”一样,我们今天要区分“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和谐性,绝非咬文嚼字,都是为了“夫和实生万物”,推出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以避免“同则不继”的命运。在追求“不同”的君子人生时,难免会碰到种种矛盾和冲突,但是处理这种矛盾和冲突的价值指向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努力实现双赢,各得其所,它要比平庸的一团和气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愉悦,它可以使我们在得到“和气生财”物质享受的同时,更能得到独树一帜、继往开来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强调思维方式和谐性的同时,强化思维方式的创新性,促使更多的人在和谐社会中体现出更多的创新精神,我们的思维之花才能在和谐社会中奉献出更加丰硕的智慧之果,这正是“和而不同”的无穷魅力之所在。(张华强)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