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选秀节目历史上,还没有哪个节目能在播出第一期后就火得一发不可收拾,《中国好声音》做到了,作为一档选拔类节目,《中国好声音》的公众关注度、话题性、好评都接踵而来,就像那英在一开场就蹦上舞台,赤脚和学员黄鹤共唱《征服》一样,它的高潮来得是否太早?当它一炮而红后,如何持久吸引观众眼球?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评论,严格来说,《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并非因为模式“特别”,今夏,“盲听”“盲选”的娱乐节目绝非仅此一家。这种成功更多在于它专业性的追求。。《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说:“我们只凭借声音判断实力。为了强化专业性,我们决不能允许舞台上出现糟糕的试唱者。为了更好地体现选手声音特色,现场伴奏乐队还会配合选手重新编曲。”
这种专业性,跟引进国外版权也有很大关系。《中国好声音》是荷兰版《TheVoice》在中国的正版授权。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优势也促使《中国好声音》更好地达到专业水准。
还有一点值得提起的是,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一种成功的节目类型就会像病毒般被迅速复制蔓延。,《中国好声音》却回归音乐本身,只选好声音。评委们摒弃“毒舌”,放下架子,大显平易近人的真性情,呼应了观众期待已久的“真实”和“真诚”。
微博同样是如今的全民同乐新途径,是新媒体时代推送电视节目的新利器。《中国好声音》一经播出,微博顿时陷入了一片“好声音”效应,众多热情网友将《中国好声音》由里及外嚼了个遍。《中国好声音》在微博上的成功推送也必将给接下来的电视节目营销带来新的启示。
新媒体也给观众带来了一个更快的反馈平台。节目播出三期后,观众已显有疲态,至于它的未来,“它也许并没有具备‘中国选秀节目分水岭’这么大的颠覆性意义,但是在节目制作方面毕竟给中国电视人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刘宏对《中国好声音》作出了这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