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若是个赔钱的活,再积极向上也无济于事。所以奥运是个挣钱的“勾当”,据不完全统计,奥运会的经济规模达到了1.1万亿。
如何在这次全世界瞩目的省会当中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是商家关注的焦点,各种营销策略百花八门,耐克营销神作:“谁敢在巅峰从头来过,即使身体伤痛,内心不甘”,杜蕾斯拉出一句“不是每个人都希望是世界上最快的”笑湿了全球目光。
第一财经日报分析报道,奥运营销策略随着主场转移而转变,背后是企业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更多关心的是能否找到产品与伦敦奥运的结合点。“奥运赞助也存在营销效果难以衡量、巨额费用风险偏高、奥运场馆或存宣传禁令等诸多风险因素。”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副总裁樊捷表示。
火热奥运、冷静营销
“北京奥运的意义不同,在主场的情况下,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让中国企业的参与热情爆发,并且当时我国经济还处于上行通道。”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而现在这些客观条件都已不再,中国企业奥运热情下降可以理解。
事实上,奥运赞助是双刃剑,运用不好反伤害企业。在樊捷看来,企业的营销策略服从于企业的整体战略,要考虑国际化发展阶段、财务能力、目标市场选择、企业定位和投入巨大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主办方在英国时,面对高昂费用、巨大风险和削弱的营销效果,中国企业自然无法“点燃”对伦敦奥运会的兴趣。
几多欢乐几多愁
赞助只是体育营销的一种,往往不是体育营销的重点。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樊捷认为,没有赞助并不意味着运动营销就没法做了,最核心的在于赞助只是搭台,具体的推广才是重头戏。
企业资源是有限的,投入到冠名赞助后,推广的资源必然减少。相比起阿迪达斯,樊捷就发现,在推广费用充足的情况下,普通消费者会觉得NIKE的气势更盛,更像赞助商。同时NIKE运动营销做得好,核心不仅在于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而是背后完整的营销体系,是他选择代言明星的核心能力:选择合适明星的眼光,在运动员还未成为明星时的提前选择和耐心等待,如刘翔、李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