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从手机上找到一本不是网游的小说,你会发现这要费尽周折!如果你想从手机上找到一本不是小说的其它图书,你会发现这很困难!如果你想从手机上找到一本最新发行的图书,你会发现,根本没有!电子书如何面临这样“有市”却“无货”的局面?
正当数字化销售成为西方出版集团越来越重要的板块时,中国的数字出版却仍在为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而踌躇。即便如此,中国电子图书市场依然不断膨胀,据相关统计,2006年至2010年,电子书读者人数增加了近3倍,超过1.2亿人。
但是,这样的需求成长却没让出版社高兴起来,盗版、免费阅读等因素让煌煌的数字无法转化为效益;而产业链的缺东少西、盈利模式的尚在襁褓更让传统出版社难以迈开改革的第一步。
“平时看电子书,要么是盗版书,里面错漏百出;要么就是速食类小说,类型单一。”一位读者疑惑,“书展上有这么多好书,为什么就不见有电子版本?”一位采访人士这么说道。
有求才有应,疲软的市场需求令部分出版社懒于应对数字出版。“从整个世界阅读趋势变化来看,电子阅读也许就是未来的方向。可现在国内并没有看到非常大的需求,因此不敢投入太多。但一点都不去做也怕落伍,比较矛盾。”史领空强调。而对一些已经意识到数字出版潜力的出版社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数字版权。
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数字出版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分支,电子书无论是受众面还是销售额,均已超过纸质书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利可图。可在中国,利润就少得可怜。
策划阶段便考虑衔接数字出版,政府应统一电子书格式标准,发展数字出版,或许还将成为传统出版的又一剂强心针。书展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透露,“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6本。”“原来纸书的读书人是相对特定的人群,电子阅读人群或许更大,或许会相互促进带动纸书某种程度的增长。”施宏俊认为。
“数字化的浪潮肯定不可阻挡,现在电子书就类似于上世纪50年代西方的平装本革命,把精英阅读变成大众化,覆盖更广的人群,电子书也有这个功能。”施宏俊说,“当然,现在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政府是否应对电子书格式标准作出国家层面规范,避免目前各自为政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