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太多误解和隔膜,国企和公众,似乎永远都不在一条沟通的直线上。“国企福利购车”、“农行高层遭调查”等声音几乎让“国企”成为垄断、不透明、腐败等的典型代表。35年来一直改革,一直“破垄断”的国企将归何处?
国有企业缺乏公关传播和媒体关系维护的意识,导致一些公众甚至媒体对国有企业“妖魔化”的误读:他们认为只要成绩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在公众面前可以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心态已经足可以害死自己了。
如何破局国有企业的公关传播?
方法1:公益营销,扬政府之光。
为了更好地塑造企业声誉和影响力,国有企业便需要维护“国家长子”的稳重姿态,断不能像个“纨绔子弟”。这份“稳重”最合适的方式便是透过公益行为,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企业公民的责任感。
方法2:社会化营销,建企业之名。
社会化媒体营销和移动互联网的势头早已锐不可当,新媒体营销借助于新媒体中的受众广泛且深入的信息发布,达到让广大受众卷入具体的营销活动中的效果。因此,能够“四两拨千斤”的社会化营销成为现今国有企业建企业之名最有力的途径。
颇为可惜的是,由于特殊的垄断关系,在过去三十年中部分企业养成了不自觉的傲慢习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唯上是从”,无视当前信息的传播规律和消费者意愿。这点在危机公关处理上尤其突出。
方法3:国际化传播,树行业之威。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剧以及国内市场的饱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探寻国际化的道路。只是,其中不少的案例仅仅是产品走出国门,品牌形象的建立和产品的推广依旧啃渠道的“老本”。
实际上,公关传播亦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在咨询传播的自由度方面,外媒通常对自身独立性和报道信息的深度更有实际控制力,国企若要真正“开门迎客”,就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以更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