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福特汽车飞机稿公关危机后,汽车行业出现的第二起乌龙事件,现代汽车的自杀广告,同样是由于代理商未经公司允许,便擅自把制作的病毒视频传到了Youtube主页,最后引得现代汽车北美部的新闻发言人出面致歉。
而对于这些广告激起抗议,FastCompany网站放出了一篇文章分析来龙去脉,还顺手揭开了广告圈内关于“飞机稿”的几个潜规则,蓝色智慧营销简编:
这部名为“汽车自杀”的短片描述了一名男子试图吸入汽车尾气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广告并非为了引人发笑,虽然有时人们的确会因此乐不可支;直到结尾的广告语出现前,观众会觉得这更像一部表达方式直接的黑色风格短片,让人误解为防止自杀主题的公益广告。
广告业内有个潜规则,对于这些引起麻烦的作品,广告主的态度是不签合约(至少不会正式签约)。在许多其他诸如此类的案例当中,广告主从来不会承认与糟糕的广告有关,而是把责任扔给代理的广告公司。
这些“无人认领”的广告作品有很多——它们实际上都是用广告客户投资的预算制作的,之后却被弃置不用。这些作品在构思时未必有想要给人深刻印象的制作压力,为客户重新定位云云也未必是制作这些广告的动力。
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圈子内的潜规则,即所谓“飞机稿”。“飞机稿”通常都是挑逗性极强的作品,无论是否曾为某一真实品牌所采用,广告公司或者是客户真正想要的是,用这种产品获得梦寐以求的广告奖。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成功的病毒传播效果和广告奖一样,都成为一种激励因素。
当然这不是说广告主应该停止制作有趣的甚至挑战观众心理的广告作品。但可能广告公司们应该始终记住一点:可以做某件事情,不代表就应该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