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的腰封设计和用语、互相吹捧的新书序言、从不批评的书评……针对我们图书市场中的种种怪相,早有不少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其中有人说知识界的操守在普遍失落,也有人说作家在向市场输诚,更有批评者认为这也是知识腐败的表现。
而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一本坏书的危害,绝不止于金钱的损失,也不仅是精神上的折磨,甚至还可能会危害到人的健康,比如那些伪科普、伪保健的书,打着某某科学家推荐、某某院士推荐的旗号,却用粗制滥造的内容误导人们,造成人们身体上的伤害。”
名人成为“腰封王子”
一本书的好坏,最终的评价者是读者,而所谓名人的推荐,不论是一句话的推荐也好,还是名人写序、写评论也好,都只是个参考。而且这些参与推荐的名人,他们本身应该也是读者。但是如果一些名人不负责任地推荐,那么等于是在做虚假广告。
记者:有批评认为过分夸张、失实的推荐语、书评、序言等大行其道,和知识界操守的普遍失落有关。对于这种看法,您觉得是否真的如此呢?
方舟子:一本书的好坏,最终的评价者是读者,而所谓名人的推荐,不论是一句话的推荐也好,还是名人写序、写评论也好,都只是个参考。而且这些参与推荐的名人,他们本身应该也是读者。但是如果一些名人不负责任地推荐,那么等于是在做虚假广告。一些在国内不同领域比较有名望的人,随意地给人写序、写书评、写推荐语,不仅是在砸自己的招牌,也是对读者的一种伤害。比如有一些名人因为总是出现在各种书籍的腰封上,网友们把他们称为“腰封王子”,这显然并不是在赞扬。
记者:雷人、夸大甚至失实的图书推荐,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会造成什么伤害?
方舟子:伤害不仅仅是金钱和感情上的,比如有一些民间科学研究者,他们出一本书,往往找一个或者几个院士、著名的科学家推荐。这些院士、科学家或者出于鼓励民间科学研究的态度,或者抹不开熟人的面子,但即便如此,也应该慎重,假如某本书中所表达的是一种伪科学的观点,那样的推荐者其实也就等于帮助宣传伪科学。因为他的推荐必然代表着他在不同程度上对该书的认可,如果不认可,为什么又要推荐呢?
金钱和人情,挡不住的诱惑
名人写序的价格很高,几年前就有上万元一篇的,一篇千字的文章就能卖出上万元,当然有人会表示愿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情难却,名人往往和出版商关系比较好,他可能不在乎一万块钱,但是熟人相托,却难以拒绝,这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点了。
记者:您认为,是什么让一些各界名人纷纷出现在各种图书的腰封和序言之中的呢?
方舟子:不论是腰封还是序言,有时候是作者控制不了的,更多的是出版商在操作。出版商往往会借用名人的影响力做市场推广,而有些名人对于被书商盗用的情况并不知晓,还有一些知情的往往会由于金钱或者情面上的作用而答应。
记者:也就是说其中存在某种利益关系?
方舟子:是的,名人写序的价格很高,几年前就有上万元一篇的,一篇千字的文章就能卖出上万元,当然有人会表示愿意。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情难却,名人往往和出版商关系比较好,他可能不在乎一万块钱,但是熟人相托,却难以拒绝,这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点了。
记者:那些因为利益或者人情的推荐,会不会失去其真实性呢?
方舟子:会的,推荐自然不必说,都是好听的话,序言也是如此,可能他自己并不是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但在写序的时候,往往绝不会说不赞同,反而是一片赞扬之声,这其实就是一个操守的问题。相反,可能某个名人本身没有什么学术的操守,但是在替人写序的时候却显得一片真诚。我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写书都不太愿意找人写序,但是几年前我写了一本揭露学术腐败的书叫《溃疡》,出版社要找人写一篇序,那篇序言的内容也是抨击学术腐败的,我还能接受。但是过了几年我却发现,那位当年曾经给我写序的人自己也在搞学术腐败,这就显得很尴尬了。
一种利益驱动下的腐败
名人的推荐可以增加销售量,出版社有利可图,作者书卖得多,名声、财富当然就会不断增加,参与推荐的名人自身也可以获得金钱上、人情上的回报。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出版商、作者、推荐人等都是获利者,那最终谁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呢?就是广大读者,他们在情感和利益两方面都会很“受伤”。
记者:您一直在从事揭露学术腐败的工作,那么,您认为在这种夸大、虚假推荐语的背后,有没有什么腐败问题呢?
方舟子:当然是有的。为什么出版商要千方百计地找名家写序、写推荐语。因为这涉及到很大的利益。名人的推荐可以增加销售量,出版社有利可图,作者书卖得多,名声、财富当然就会不断增加,参与推荐的名人自身也可以获得金钱上、人情上的回报。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出版商、作者、推荐人等都是获利者,那最终谁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呢?就是广大读者,他们在情感和利益两方面都会很“受伤”。这是一种利益驱动下的腐败。
记者:这种现象一旦长期延续下去,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方舟子:出版界唯利是图,甚至不惜害人;名家逐利,不管内容好坏,失掉的不仅是操守和信誉,也失掉了图书市场健康发展的环境。比如畅销书,一本书的畅销与否,往往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越是畅销书,越是粗制滥造。比如在科普类和保健类书籍之中,伪科普的书和伪保健的书总是比真正的科普书和医学保健书更畅销。因为那些伪科普和伪保健的书,他们不会顾及科学的严肃性,为了迎合市场,胡编乱造,给人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读者反而更加爱看。而真正严肃的书籍不会有这些东西,读者读过了伪科普、伪保健书,往往会觉得真正的科普书、医学保健书籍读不下去。但是那些畅销的胡编乱造的伪科普、伪保健书籍,是会危害人的健康的,和虚假的医疗广告有什么区别呢?
吹捧式的书评像做广告
但是我们目前缺乏抵消这种负面效果的机制。正常来说,一个好的批评可以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可是我们现在在媒体上看到的书评,批评式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吹捧式的。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吹捧式的书评也相当于在给上市的新书做广告。舆论监督不到位,最终就是烂书越来越多,好书反而无人问津。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改变图书市场这种虚假、夸大、失实的宣传现状呢?
方舟子:首先,我们现在缺乏一个良好的舆论监督的环境。为什么某些粗制滥造的书籍更好卖,因为它们完全是按照营销的手段制造的,而名人的推荐实际上也是营销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目前缺乏抵消这种负面效果的机制。正常来说,一个好的批评可以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可是我们现在在媒体上看到的书评,批评式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吹捧式的。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吹捧式的书评也相当于在给上市的新书做广告。舆论监督不到位,最终就是烂书越来越多,好书反而无人问津。
记者:除此之外,您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吗?
方舟子:其实读者也应该有所注意,要长记性。很多时候,读者看到某个名家的推荐而去买书,第一次买回来便发现内容很差,但下一次看见其他名人推荐的新书,仍然还会被鼓动去买来看,我们每个普通的读者都会经历很多次“被骗上当”之后,才有可能总结受骗经验,从而不再相信名家名人推荐的新书了。正因为广大普通读者很难具有甄别推荐内容真伪的能力和经验,这也助长了出版商使用名家名人营销的风气。
记者:那样对于我们广大读者来说,应该去哪里获得更准确的图书信息呢?
方舟子:不要轻信名家,我觉得口碑更加重要,比如朋友之间互相推荐。更多的可以在网络上去看看别的读者的评价,网络很开放,不会出现营销者一手遮天的现象,尽管也有他们的影响,但毕竟还是有一些读者真实的反馈的,这些读者的反馈或许能够给想要买书的人一些借鉴。